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天津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概念题

1. 表达权

【答案】表达权即人人享有表达自由的权利,这种权利包括以语言、文字或出版物、艺术或自己选择的其他方式,不分国界,寻求、接受及传播各种消息及思想之自由。表达权具体包括言论出版自由,包括公民对国家机关和匡家工作人员的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的权利,公民进行科学研究、文艺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与表达权有关的还有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的权利。

2. 双办方针

【答案】“双办”方针是指“全党办报’夕、“群众办报”的方针。1942年4月11日,《解放日报》发表社论《致读者》,宣布改版的基本内容,就是把少数人办报的方针转变为群众办报、全党办报的方针。从此,“全党办报”、“群众办报”就成为各根据地党报的办报原则并指导着新闻传播实践。1948年4月2日,毛泽东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全面总结了新闻工作实践的经验,用更明确的语言对这一原则作了表述。他说:“办报和办别的事一样,都要认真地办,才能办好,才能有生气。我们的报纸也要靠大家来办,靠全体人民群众来办,靠全党来办,而不能只靠少数人关起门来办。”这样,“全党办报’,、“群众办报”就进」步成为我们办报的组织路线和工作原则,不仅在当时,而且对以后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也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

3. 《湘报》

【答案】《湘报》是湖南第‘份日报,也是维新派团体南学会的机关报,刊是湖南维新运动高涨的产物。《湘报》“专以开风气、拓见闻为主旨”,1898年3月7日在长沙创刊,该报的创由唐才常任主编,设有论说、奏疏、电旨、公犊、本省新闻、各国时事、商务、新书选录、答读者问等栏目,已初具近代综合性报纸的规模,《湘报》除报道各地维新运动的动态外,还发表了大量政论,对封建专制制度进行猛烈抨击,对民权、平等学说进行热烈鼓吹,明确提出了变法维新的一系列主张,其激进程度超过《时务报》、《知新报》和《湘学新报》。1898年10月15日《湘报》被查禁,共出177期。

4. 《救亡日报》

【答案】《救亡日报》是上海市文化界救亡协会的机关报,创刊于1937年8月24日,郭沫若担任社长,夏衍(代表共产党)、樊仲云(代表国民党)任总编辑。该报后几经停刊、复刊,直至1941年2月28日被国民党有关当局勒令停刊。

《救亡日报》在名义上是国、共两党合作创办的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抗日报纸,但实际上由

中国共产党领导。该报的宣传报道特点是:不登中央社和外国通讯社的消息,也不登广告。专稿多,特稿多。许多著名人士如宋庆龄、何香凝、冯玉祥、邹韬奋、陶行知等都为它写过政论或诗词。抗日战争胜利后,《救亡日报》于1945年10月改名《建国日报》在上海复刊,同月又被国民党政府查禁。

5. “竖三民”

【答案】“竖三民”是指于右任于1909年5月创办的《民呼日报》、1909年10月创办的《民吁日报})和1910年10月创办的《民立报》。这三份报纸均在上海出版,创办时间互相衔接,又均以“民”字打头,因此被称为“竖三民”。同盟会成立后,为了宣传革命思想,革命派在国内创办了大批报刊,在上海影响较大的是于右任创办的几家报纸。1909年,于右仟在上海租界创办《民呼日报》。该报以“为民请命”为宗旨,革命色彩鲜明,内容以报道灾荒为重点,大量揭露清廷统治下民不聊生的事实,出版92天后被封。20余天后,于右任又创办了《民吁日报》。该报内容与风格和前者一脉相承,集中报道并声援正在开展的抵制日货的运动。后因盛赞刺杀伊藤博文的爱国志士安重根,引起日本政府盛怒,出版一个月后被封。一年后,于右任创立《民立报》,得到孙中山大力支持,成为同盟会中部总会的机关报,是辛亥革命时期国内最有影响的革命报纸。该报重点宣传“三民主义”,公开预言革命胜利的到来。“竖三民”在上海地区为革命派的舆论宣传作出了很大贡献。

6. 旗报和牌报

【答案】旗报和牌报是广泛使用于明末起义军中的新闻传播工具。旗报渊源于古代的露布,初见于汉朝,大量使用于魏晋隋唐等朝; 是一种书于帛,建诸竿,外形类似旗帜的新闻传播工具。一般用来传播克敌制胜的消息,有时也用来发布张皇国威和声讨敌方的政治檄文。经常书写鼓动口号,捷报,文告等,由专人骑快马在敌前敌后传送,起到鼓舞士气、动摇敌军的作用。牌报是书写在木牌上的新闻传播工具,形状大小无统一标准,内容作用类似于旗报。牌报是由农民起义军的营、镇、各军都督府和大顺政权的地方行政机构等各级军政部门分别发出的。牌报的内容十分庞杂,目的在于通报情况,壮大声势,安定民心,瓦解敌人。

7. 邮发合一

【答案】“邮发合一”是指中国从建国初期到80年代实行的一项报刊发行制度。在这种发行制度下,报纸的生产(编印)和流通(发行)是截然分开的,把送信与送报捆在一起,把多家报纸捆在一起,把报纸的征订、运发和投递捆在一起,把批发和零售捆在一起,这种“一分开、四捆起”就是“邮发合一”的发行模式。这种模式拓宽了报纸发行的深度和广度,利用现有资源,减少了浪费和混乱。然而,随着历史的前进,社会条件的不断变化,“邮发合一”逐渐不能适应新的环境,中国的报刊发行模式逐渐演变为“邮发”与自办发行相结合的格局。

8. 世界新闻报(英国)

【答案】《世界新闻报》创办于1843年,是一份星期日报纸,1969年易主澳大利亚报业主鲁

伯特·默多克(RupertMurdoch )。集中报道一周以来的体育新闻、黑色与黄色新闻,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冲击视觉,使得该报得到了迅速发展,发行量达到500万份,成为英国和英语世界发行量最大的周报。

2011年7月,《世界新闻报》陷入窃听丑闻,记者对被绑架小女孩米莉·道勒手机语音信箱进行窃听,并私自册」除了其中的部分留言,干扰了警方破案的视线,最终导致道勒没有被及时营救而遇害。《世界新闻报》的窃条件提出了质疑,议题性质(是否与个人利益相关)、人格差异(中坚分子)可能使其失效,孤立恐惧动机和大众传播效果也遭受了批评。

9. 意见领袖

【答案】意见领袖是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两级传播论(two-stepflowofcommunication 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人群中那些首先或较多接触大众传播信息,并将经过自己再加工后的信息传播给其他人的人。意见领袖介入传播过程,加快了信息传播进程并扩大了传播信息的影响。其特点是:①与被影响者一般处于平等关系而非上下级关系; ②并不集中于特定的群体或阶层,而是均匀地分布于社会上任何群体和阶层中; ③其影响力一般分为“单一型”和“综合型”; ④社交范围广,拥有较多的信息渠道,对大众传播的接触频度高、接触量大。

10.《新生活报》

【答案】《新生活报》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创办的重要刊物之一,创刊于1945年8月16日,即日本宣布投降的第三天,由中共上海地下组织领导创办。该报的创办使得共产党在国民党势力返回上海之前就先占据了上海报摊的一席之地。该报以苏联塔斯社主办的俄文《新生活报》中文版的名义出版,并聘请苏商担任发行人,但实际负责人是中国共产党员姜椿芳。9月1日后,该报改名为《时代日报》。

11.“九台式”

【答案】1952年4月1日,全国第一座利用电话线路播出的九台县广播站建成,为当时经济贫困的农村地区发展有线广播提供了一个可资效法的模板。同年12月,中央广播事业局主持召开第一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充分肯定了九台县广播站的建站经验,并把这一利用电话线路建立广播站的方式称为“九台式”。会议结束后,“九台式”广播站在全国得到推广,提高了当时我国农村有线广播站的普及率。

12.六科

【答案】六科为吏、户、礼、兵、刑、工六科的简称。各科设给事中,直接辅助皇帝处理公务。六科每日派员到会极门领取皇帝批复的章奏,将其中可以发抄的,逐日编辑成册,供各部门抄录,成为邸报的母本。此外,六科还有多方面的工作,如皇帝接见臣僚时记录谕旨,监察六部工作,参与议论朝政、考核官吏等朝廷重大活动,还可以对皇帝批复的章奏提出不同的意见(即“封驳”)。这些都扩大了邸报材料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