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新疆财经大学会计学院801西方经济学之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新古典增长理论中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的经济学含义。

【答案】(1)新古典增长理论中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的经济含义是:考虑了可以衡量的增长决定因素后余下的产出增长率,是不能用投入变动解释的产出增长率,是作为一个余量计算出来的。

(2)假定包括技术变动影响的生产函数为

提高。考虑到技术变动时,计算经济增长的等式为:

经济产出增长=资本的贡献+劳动的贡献+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因此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的计算公式为:

全要素生产率可以由于许多原因而变动。最常见的原因是:有关生产的知识增加,而且索洛余量即也常常被作为衡量技术进步的指标。但其他因素,如教育和政府管制也会影响全要素生产,在这里,A 是全要素生产率的现期技术水平的衡量指标。现在产出增加不仅是由干资本和劳动的增加,而且还由干全要素生产率的率,比如,由于教育质量的提高,工人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产出增加,这就意味着更高的全要素生产率。再如,如果政府要求企业增加减少污染或提高工人安全程度的资本支出,则资本存量增加,但总产出不变,这意味着全要素生产率降低。

因此,全要素生产率包括了会改变可衡量的投入和可衡量的产出之间关系的任何因素。

2. 国内生产总值(GDP )在统计中存在着哪些不足?

【答案】GDP 是现代国际社会用来衡量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极为重要的指标。虽然GDP 概念被普遍运用,但是GDP 在统计中存在以下不足:

(1)GDP 不能全面地反映总体经济活动,一些经济活动没被计入GDP

①国内生产总值是按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交易价格计算的,因此非市场交易活动无法被计入。自给性的生产与劳务(例如家务活)就不在GDP 统计范围之内,非法经济活动没有被计入GDP 。许多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非法经济活动,如黑市交易等。

(2)GDP 不能准确地反映人们的福利状况

人类行为的目标是获得尽可能多的福利。GDP 反映了总产量水平及其变化。但是人们所得到

的福利却不一定和总产量同方向变化。如产量的增加有可能伴随着人们闲暇时间的减少,闲暇所带来的福利就会减少。

(3)GDP 的统计有一定的误差

GDP 许多数据是根据抽样调查得出来的,其中包含一定的误差。有些数据是根据人们的申报得出来的,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在申报时往往并不反映真实情况,因而统计出来的数字存在一定程度的虚假成分。此外,由于各国的情况不同,具体的政策规定不同,故统计出来的GDP 并非基于同样的标准。

鉴于GDP 指标在反映福利方面的卜述局限性或缺陷,一些经济学家提出对GDP 指标的统计项目进行调整。提出调整的三类指标:加上闲暇、加上地下经济、减去环境破坏。

3. 简述货币需求的存货理论与投机理论。

【答案】(1)货币需求的存货理论。该理论由鲍莫尔和托宾提出,认为人们持有货币犹如持有存货,一方面,随着收入的增加,需要有更多的货币从事交易,另一方面,随着利率的提高,持有货币的成本(放弃的利息收入)会上升,因此,货币的交易需求量会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随利率上升而减少。货币需求的平方根公式为:

式中,tc 为现金和债务之间的交易(转换)成本; y 为人们月初取得的收入; r 为利率。

(2)货币需求的投机理论。托宾认为,人们会根据收益和风险来选择其财产的组合。在不存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货币是最安全的资产,但没有利息收入; 购买有价证券会有收益,但要承担亏损的风险。因此,人们会根据对收益和风险的预期,做出购买证券及持有货币之比率的决策。一般地,当利率上升时,为获得更多利息收入,持有货币的需求会减少; 预期收益的增加也会使人们增加对资产(包括有价证券及不动产)的购买,减少货币需求。

4. 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认为货币供给增加的长短期影响有什么不同?

【答案】(1)凯恩斯主义认为,短期内货币供给增加会导致货币供给曲线右移,从而导致利率下降,而利率下降将会导致投资增加,从而使得国民收入水平提高,因此短期货币供给增加有效。一般认为,凯恩斯主义认为长期货币是中性的。

(2)货币主义认为,在短期中,货币供给量可以影响实际变量如就业量和实际国民收入。因为根据费雪的交易方程Py=MV,如果货币流通速度V 以及物价水平P 在短期内小发生变化的话,增加货币供给M 是可以增加实际国民收入y 的。在长期中,增加货币的作用主要在于影响物价水平以及其他用货币表示的量如货币下资等,而不能影响就业量和实际国民收入。根据货币主义的自然律假说,就业量和实际国民收入由技术水平、资源数量等非货币因素所决定,因此交易方程中的y 和M 无关,而v 在长期又是一个不变的常数,因此增加货币供给只能导致价格水平上升,从而导致通货膨胀。

(3)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认为,增加货币供给无论在短期还是在长期都是无效的。根据新古典

宏观经济模型,假如货币当局宣布打算提高货币供给,理性的当事人在形成他们的预期时会考虑这个信息并完全预见到货币供给的提高对一般价格水平的影响,结果,产量和就业会停留在自然律水平上不动。当货币工资在一个向上的价格预期下提高时,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的效果就被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所抵消。这样,经济停留在垂直的长期供给曲线上,因此即使在短期,产量和就业也没有变化,即货币是中性的。

二、论述题

5. 论述西方关于货币政策传递机制的理论,并分析我国货币政策传递机制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

【答案】(1)货币政策传递机制理论

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引起货币中介目标的变动,从而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全过程,就是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其传导途径一般有以下几种:

①利率途径:凯恩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给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最终影响国民收入。如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首先增加货币供给量,利率降低,投资需求增加,进而国民产出增加。

②非货币资产价格途径:托宾q 值理论。托宾q 值理论认为,货币政策影响产出是因为利率的变动会影响人们的资产组合,进而影响投资。货币供给增加,利率降低,这时人们会将自己的财产转移到股票上,因而股票价格上涨,导致q 值增大,投资增加,总需求增加。

③财富变动效应途径。货币增加造成低利率,带来股票价格和长期债券价格上升,会使人们觉得更富有,于是消费更多,总需求增加。

④信贷配给途径。货币供应量下降,同时由于信贷市场上存在银行与企业间的委托一代理关系,在货币供给下降导致利率上升、国民收入下降的一系列宏观经济衰退的环境中,企业现金流量、非货币金融资产的下降使得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加大,银行信贷量将进一步萎缩,导致下一轮投资减少、国民收入或产出下降的螺旋式经济增长衰退局面的出现。

⑤汇率途径:蒙代尔汇率理论。货币供应量的减少导致利率上升,尤其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本币会升值,净出口下降,国民收入下降,即通过汇率的变动反馈给国内经济增长的效应。

(2)我国货币政策传递机制的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

①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在中央银行层面上遇到的障碍主要是,我国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但同时实行利率管制,利率并未完全市场化,影响了利率对资源配置的结构调整作用,同时使货币市场的基准利率难以发挥作用,影响了货币政策信号的传导。此外,在公开市场上,由于资金宽松导致中央银行收回资金容易,投放资金困难; 在外汇市场上,外汇储备受贸易逆差影响和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的政策约束,中央银行只能被动地买卖外汇,银行结售汇差构成了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上的数量限制,导致公开市场操作对利率控制乏力,利率机制作用难以发挥。

②金融市场层面上的障碍:货币市场总体来讲仍不成熟,缺乏足够的中介机构和市场参与者,交易品种短缺,金融工具和手段创新滞后,货币市场缺乏流动性,被地区分割的银行间分隔严重,交易不活跃,货币政策传导缺乏广度,低速、低效; 中国股市的投机性强,其股指变动与经济走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