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广州大学文学理论(同等学力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即兴
【答案】即兴是作家因受某一外在刺激或内在冲动的作用,兴会来临在文字操作的过程中迅速地创造出某种作品的情况,即一种灵感来临时若有报思、若有所悟的状态。即兴的形成,离不开两个条件:一是必须有诱发的媒介,外物或者书本或者别人的言语等等。如我国古代即兴而成的望月思乡诗很多,月亮就是即兴的媒介。二是即兴看似很偶然,其中又有必然性,看似天赐,更多的是人工。因为灵感的来临看似一刹那之间的事情,但是之前必须有大量的积累与沉淀才有可能出现,等到时机来临,受外在媒介的刺激,才会有所感想,有所领悟,此时才有灵感出现,才有即兴的佳作。
2. 文学性
【答案】文学性是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家、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罗曼·雅各布森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术语,意指文学的本质特征。文学性是指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的性质,如押韵、对偶等。文学性存在于话语从表达、叙述、描写、意象、象征、结构、功能以及审美处理等方面的普遍升华之中,存在于形象思维之中。形象思维和文学幻想、多义性和暖昧性是文学性最基本的特征。文学性的定义与语言环境以及文化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文学性”的定义中,接受者的角色是主动的,而非被动的。文学性的概念一直是开放的、宏观的,而非一层不变的。
3. 叙述视角
【答案】叙述视角又称叙述聚集,是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同样的事件从不同的角度看去就可能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在不同的人看来也会有不同的意义。对叙述视角研究得比较精细的是结构主义的批评家们,他们对叙述视角的形态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其中,法国的兹韦坦·托多洛夫把叙述视角分为三种形态:全知视角(零视角)、内视角和外视角。
4. “按照美的规律造型”
【答案】“按照美的规律造型”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重要观点,是马克思在著名的《经济学一一哲学手稿》中提出的。马克思在《手稿》中提出:“动物只按照他所属的那个物种的标准和需要去制造,而人却知道怎样按照每个物种的标准来生产,而且知道怎样把本身固有的(内在的)标准运用到对象上来制造,因此,人还按照美的规律来制造。”这就是著名的关于人类按照美的规律造型的经典论断。在这里,马克思表述了两个方面的理论内涵:一是马克思严格区分了人的劳动与动物的劳动的质的不同,强调人的生产是有目的,有意识的,并且在劳动中体验到包括情感、智慧、意志等在内的人的本质力量; 而动物则不能意识到劳动的目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是一种受自然法则制约的本能行为。二是马克思第一次提出了人还按照美的规律来
建造,揭示了精神追求在生产活动中的作用。其实,人在实现目的的整个劳动过程中都在努力寻找并积极体现一种示差关系来强调劳动产品以及劳动本身的审美价值。这两方面的内容构成了马克思关于人类劳动的基本观点:人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
二、简答题
5. 试分析一篇叙事作品中叙述者声音的特点。
【答案】叙事作品中叙述者声音的特点:
(1)传达内容意义,更准确、生动地表达内容的情感底蕴;
(2)凸现出叙述者,把其推到前台,显示个人魅力。
以明代拟话本小说集《拍案惊奇》中的一篇小说《张溜儿熟布迷魂局陆蕙娘立决到头缘》为例,它在讲到启家的两个媳妇听到有人在门外哭泣,准备开门去外边看时,插入了这样一段话:
正是:闭门家里坐,祸从天上来。若是说话的与他同时生,井肩长,便劈于扯件,不放他两个出去,纵有天大的事,也惹他不着。原来大凡妇人家,那闲事切不可管,动止最宜谨慎……
这段话与故事没什么直接关系,作为议论的成分,在故事中也是可有可无的。它的真正作用是凸现出叙述者。它通过巧妙的修辞和横插的议论使人注意到叙述声音的存在,从而注意到叙述者的存在。
6. 如何理解艺术交往论?
【答案】(1)含义
马克思关于生产、消费、分配、交换相互之间的交往理论,成为后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一个重点。20世纪西方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理论家哈贝马斯在继承了马克思的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交往行为理论,这种交往行为理论应用在文学理论上,是把文学艺术理解为一种交往和对话。在他看来,两个具有语言和行为能力的主体都可以用符号作为中介达成一种对话关系。文学作为一种语言符号的艺术,更是主体与主体之间对话与交往的理想之域。这里以作品为中心构成了作家与作家、作家与此岸世界、作家与读者、作家与彼岸世界的交往关系。这样,文学活动就成了由世界、作家、作品、读者所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
(2)特点和类型
广义的艺术交往的特点是创造性,狭义的艺术交往的特点则兼具憧憬性、虚构性与创造性。艺术交往本身具备三种类型:其一,作为特定社会角色的创作者和鉴赏者之间的交往; 其二,创作主体和创作对象、鉴赏主体和鉴赏对象之间的交往; 其只,作为创作对象或鉴赏对象的人物之间的交往。
(3)意义
①艺术交往促进文学活动的最终完成
联系到接受美学的基本理念,更可以看到它受马克思的生产、消费、分配、交换互动关系理论的启示。如果把马克思关于“铁路”与“消费”关系的比喻换成文本与读者的关系,那么就会得出“一部文本如果没有被读者阅读,没有被读者理解和‘具体化”它只是可能的潜在的文学作
品,而不是现实的审美的对象,不是现实的文学作品,文学活动也就没有最终完成”这样的类似的结论。
②艺术交往促进艺术风格的形成
艺术风格作为个人表征与群体表征,乃是社会认知的重要依据。艺术风格与主体特征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的统一表现在“风格即人或文如其人”:二者对立的一面为艺术风格对主体特征的背离。
7. 如何理解文学的地域风格?
【答案】文学的地域风格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自然环境
法国作家、批评家史达尔夫人认为,自然环境在文学风格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南方气候清新,大自然形象丰富,人们感到生活的乐趣,感情奔放,大都不耐思考,与女性交往很少拘束,比较安于奴役,却从气候的美和艺术的爱中得到补偿。北方土地贫瘩,气候阴沉多云,人们较易引起生命的忧郁感和哲学的沉思,具有独立意识,不能忍受奴役,并尊重女性。因此,南方文学比较普遍地反映民族意识和时代精神,而比方文学则较多地表现个人的性格。
(2)社会环境
长期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环境,即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等同样与文学的地域风格密切相关。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组合起来考虑,才能更好地说明地域风格和它的成因。比如在中国古代文学中,产生于两湖及长江流域荆楚地区的南方史学的代表《楚辞》,就与产生于黄河流域中原地区的北方文学的代表《诗经》有很大的区别,各自的特点非常明显。而与同样属于南方文化系统的老子、庄于、列子等的哲理散文就有很多的共通之处。后来,随着战争和迁徙、南北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出现了合流的态势。
(3)生活习惯
自然环境,特别是气候就直接影响到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就中国而言,南方气候温和、湿润,河流纵横交错,植物四季常青,这种相对平衡的气候有利于精神放松,使南方人具有较浓的理性色彩,头脑冷静,不易冲动,心境平和,情感细腻敏感。北方冬季漫长而寒冷,气候干燥,风大雨少,严酷而多变的环境导致北方人喜喝烈性酒,容易急躁,感情色彩浓,心情开朗、豪爽,影响到文学的创作中就形成了迥异的风格。土安忆笔下的上海,一个人的命运牵动一个城市的历史,上海的情调独一无二; 邓一光笔下的草原,生活在马背上的民族瓢悍无比、血性十足; 池莉笔下的武汉,凡俗的人生,市民化的城市处处洋溢着生活气息;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唯美的意境,淳朴的民风,仿佛来自世外桃源。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带来了不同的文学风格和艺术享受。
8. 如何理解意境? 意境与意象的联系和区别。
【答案】(1)意境
意境是作者在诗歌与散文中,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同时也包括作者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意境是中国独有的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