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哈尔滨商业大学经济学院801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之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考研题库

  摘要

一、选择题

1. 根据货币需求的资产组合理论,( )不影响货币需求。

A. 债券的实际预期收益

B. 货币在交易中的有用程度

C 预期通货膨胀率

D. 股票的实际预期收益

【答案】B

【解析】货币需求函数可写为:

e 。式中,r s 是预期的股票实际收益,r b 是预期的债券实际收益,πe 是预期的通货膨胀率,W 表示实际财富。r s 或r b 提高将减少货币需求,π的上升也减少货币需求,W 增加提高货币需求。

2. 如果政府年度预算扩大政府支出的部分,那么它的意图在于( )。

A. 扩大内需,增加国民收入,抑制失业率的上升

B. 减少政府财政赤字

C. 政府必然会通过增加税收来平衡顶算

D. 政府的目的在于抑制通货膨胀

【答案】A

【解析】政府扩大支出一般是为了扩大内需,增加产出,减少就业,而扩大财政支出往往会扩大财政赤字,政府可以通过发行公债也可以通过增税来平衡预算,但是当政府的目的是为了刺激经济增长时,增税将抑制经济增长,因而不是一个有效的平衡预算的途径。政府扩大支出一般不会抑制通货膨胀,更有可能的是价格水平会上升。

3. 外汇市场上某国的货币发生贬值,这意味着( )。

A. 在国际市场上,该国货币可以买到更多的商品

B. 该国居民可以较便宜地买到进口商品

C. 对外国人来说,该国的出口产品较为便宜

D. 对外国人来说,该国的出口产品较为昂贵

【答案】C

【解析】某国货币发生贬值,则该国商品在国外的价格将会下降,从而有利于该国商品出口。

4. 宏观经济理论的古典派模型主张的总供给曲线是( )。

A. 垂直线

B. 反L 形折线

C. 右上倾斜曲线

D. 右下倾斜曲线

【答案】A

,这意味着下资和价格【解析】古典学派的依据是萨伊定律,即“供给会创造对自身的需求”

都是有充分弹性的,能迅速消除任何超额的供给和需求,使市场出清,并迅速恢复充分就业。古典宏观经济学家得出结论:经济总是在充分就业或潜在产出水平上运行,总供给曲线是在充分就业的产量水平上垂线。反L 形折线则为凯恩斯主义的总供给曲线。

5. 经济中存在失业时,应采取的财政政策工具是( )。

A. 增加政府支出

B. 提高个人所得税

C. 提高公司所得税

D. 增加货币发行量

【答案】A

【解析】增加政府支出,有利于扩大社会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水平,增加就业。提高个人所得税和公司所得税会增加个人和企业负担,会减少社会总需求,进而减少劳动需求,反而会使

失业增加。增加货币发行量虽然也能刺激总需求,但是它属于扩张性货币政策,不属于财政政策。

二、论述题

6. 从理论上论述总需求曲线、短期总供给曲线及长期总供给曲线的形态成因。

【答案】(1)AD 曲线的形状和成因。AD 曲线表示的是总需求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函数关系的曲线,它可以由IS-LM 模型中的均衡收入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导出,总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直线。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主要取决于财富效应、利率效应和汇率效应三个因素。

①财富效应。物价水平下降提高了货币的真实价值,并使消费者更富裕,鼓励他们更多的支出,消费支出增加意味着物品与劳务的需求更大。相反,物价水平上升降低了货币的真实价值,并使消费者变得相对贫穷,这又减少了消费者支出以及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

②利率效应。价格水平的上升会降低实际货币供给,使得LM 曲线左移,均衡利率上升。利率上升意味着当期消费的机会成本增加,而未来消费的预期收益提高。因此人们会减少当期消费量,增加未来消费量。也就是说,当价格水平上升时,人们会用未来消费替代当期消费从而减少

对商品的需求量; 当价格水平下降时,人们会用当前消费替代未来消费从而增加对商品的需求量。

③汇率效应。当一国的价格水平上升时,其他国家的产品会变得相对便宜。本国居民会用外国产品来替代本国产品,增加对进口品的需求; 而外国居民则会用本国产品替代外国产品,减少对出口品的需求。因此,净出口减少进而总需求减少。即当本国价格水平上升时,人们会用进口替

代出口,从而减少对国内商品的需求; 当本国价格水平下降时,人们会用出口替代进口,从而增加对国内商品的需求量。

从上面三个效应可以看出,价格水平上升时,总需求减少; 价格水平下降时,总需求增加。因此,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2)短期总供给曲线。总供给是指在任一价格水平下,经济社会中的所有企业所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物品和劳务的总量。短期总供给曲线的成因如下:

①性工资理论。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是因为名义工资对经济状况变动的调整缓慢。换句话说,工资在短期中是“茹性的”。因为名义工资是基于预期的物价确定的,并且当实际物价水平结果小同于预期水平时,名义工资并不会立即对此作出反应。工资的这种茹性激励了企业在实际物价水平低于预期水平时生产较少的产量,而在实际物价水平高于预期水平时生产较多的产量。

②豁性价格理论。豁性价格理论则强调一些物品与劳务的价格对经济状况变动的调整也是缓慢的。当货币供给和物价水平结果低于最初确定价格时企业的预期时,由于并不是所有价格都根据变动的经济状况而迅速调整,未预料到的物价水平下降使一些企业的价格高于合意水平,而这些高于合意水平的价格抑制了销售,并引起企业减少它们生产的物品与劳务量。反之,则会引起这些企业增加就业和生产。因此,在价格调整滞后的企业以较低的价格经营的期间内,物价总水平和产量之间就存在正相关关系。这种正相关关系用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来表示。

③错觉理论。根据错觉理论,物价总水平的变动会暂时误导供给者对自己出售产品的个别市场发生的事情的看法。由于这些短期的错觉,供给者对物价水平的变动作出了反应,并且这种反应引起了总供给曲线向右上力一倾斜。

(3)长期总供给曲线。在长期中,工资和物价可以自由波动,这样就业量的变化就独立于价格的变动。因为物价上升时,名义工资会同比例上升,从而实际工资保持不变,就业量也保持不变。从而由就业量决定的总产出也不随价格的变化而变化。因此长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于横轴的直线。

三、计算题

7. 设经济的总供给函数为Y S =2000+P,总需求函数为Y d =2400-P。求:

(1)经济的均衡产量和均衡的价格水平。

(2)若经济遭受冲击,使总需求曲线向左方平行移动10%,求该经济新的均衡点所对应的产量和价格。并说明使经济恢复到(1)所示的均衡状态所应采取的政策选择。

(3)若总供给曲线也向的均衡状态所应采取的政策选择。左方平行移动10%,求该经济新的均衡点所对应的产量和价格。

【答案】(1)经济的总供给函数为Y s =2000+P,总需求函数为Y d =2400-P。经济均衡条件为Y s =Yd ,即2000+P=2400-P。求解可得:Y*=2200,P*=200。即经济的均衡产量为2200,均衡的价格水平为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