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南京师范大学818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考研冲刺密押卷及答案
● 摘要
一、论述题
1. 试论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建设思想。
【答案】(1)中国共产党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是一个农民为主体的国度,无产阶级人数很少,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的大多数,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党员占多数。加之长期处于农村游击战争的环境,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特别是小资产阶级思想必然反映到党内来,党内无产阶级思想和非无产阶级思想之间的矛盾成为党内的主要矛盾。这种情况决定了要建设一个广大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2)加强党的建设必须把思想建设始终放在首位,克服党内的非无产阶级思想。为此必须在全党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教育,使每个党员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和阶级觉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加强党的思想教育,才能形成全党思想上、政治上的一致,才能有党的组织上的统一。
(3)在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同时,必须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党的建设必须同党的政治路线紧密联系起来。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建设的主要经验,是毛泽东建党思想的主要特点。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把党的建设作为一项“伟大的工程”,逐步形成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这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
2. 怎样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发展战略?
【答案】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发展战略的理解认识:
(1)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目标,具体包括:
①在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改善方面的目标。
a. 强调了国家经济总量的提高,提出“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
b. 强调了完成工业化的任务,提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
c. 强调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提出“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
d. 强调与人民生活质量有关的收入、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提出“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
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②在政治文明建设方面的目标,提出“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③在精神文明建设和科教文化发展力一面的目标,提出“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④在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目标,提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2)从邓小平同志1979年第一次提出“小康”概念,到2002年十六大报告系统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过程反映出我国发展战略的演变轨迹。其中,“小康水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发展在不同阶段的奋斗目标和根本要求,标志着两个不同的战略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中国发展战略的新阶段,其形成的基本依据除了现代化建设的价值取向和一般规律,直接依据源于合乎实际的现状定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国发展战略的结构也有了新变化。同“小康水平”阶段在内容上侧重于经济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并主要体现为相关的经济和物质生活指标相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继续坚持以经济发展为首要任务的同时,根据新的历史条件进一步提出了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形成了一个比较系统的指标体系。这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①经济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内涵明显拓宽了。除了提出“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和“基本实现工业化”的目标外,还把“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以及推进城市化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列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体系;
②民主、法制、人权、秩序等被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体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切实得到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③“小康水平”体系中原有的人口素质和精神生活方面的少数指标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视野下的比较全面的要求所代替。全民族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比较完善的科教文卫体系包括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以及努力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等:
④生态文明被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体系。“小康水平”目标中的“美化生活环境”变成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要求,它包括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人与自然进一步和谐,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综上,这是一个新的比较系统的战略目标体系,一个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方面的综合指标体系。虽然经济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在这一体系中仍然是首要任务,但人的全面发展和
社会协调发展的任务提上了日程。从国家发展战略的宏观视野看,这一结构性变化的意义是深远的
3. 《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强调:“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请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认识。
【答案】(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于改革开放的崭新实践。在完成“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以后,我们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开始探索“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这一历史任务。为此,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经过长期曲折的艰辛探索,终于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开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理论飞跃,逐步创立了由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崭新的理论体系的形成,既有理论根据、历史根据,又有现实根据,其现实根据就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理论根据,其意义就在于它为我们的理论创新指明了前进的正确方向:中国和世界的社会主义历史提供的经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根据,其意义就在于它告诉我们在理论创新过程中哪些是不能做的、哪些是可以继续做下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是在这些崭新实践提供的经验基础之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深层的根据,就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伟大实践。历史再一次说明,生动变化的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保持蓬勃生机和活力的永恒源泉。
(2)理论创新指导实践创新一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党领导改革开放的行动指南。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既坚持理论指导而又具有理论创新精神的党。我们党坚持理论指导但不教条化地对待理论,总是踏着时代的节拍,以符合实际的创新理论即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实践,以理论创新推动实践创新。党的十七大报告深刻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近100多年来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历史告诉我们,要完成“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这一历史任务,发展中国、赶上时代,既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也不能照搬“苏联模式”。正是在这样的历史经验总结中,邓小平同志提出要“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正确和科学的理论指导。
(3)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一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动力。理论与实践的互动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又指导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时候,我们一定要牢记这一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崭新实践中进一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改革开放这一新的伟大革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又是这个理论体系不断创新和发展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