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沈阳音乐学院民族声乐系716中、西音乐史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荀勖笛律
【答案】荀勖笛律是西晋律学家荀勖于晋泰始十年(274)制成的定律法,又名晋泰始笛律。笛律是管律的一种,在不设钟馨的场合,奏乐时据这种特制的笛来为弦乐器和歌唱确定调高。晋泰始以前的笛律,往往凭经验制作无严格律数,笛律有严格律数的,以荀勖笛律为代表。荀勖笛律形状如现在直吹的箫,全套12支笛各适用于吹奏一调,应十二律。每笛开六孔,可吹奏正声调、下徵调、清角调三种不同形态的七声音阶,即荀勖所谓“三宫二十一变”。
2. 文字谱
【答案】文字谱是古琴记谱法。它属于音位谱系统,系用文字详细描述古琴演奏的指法和音位,也称手法谱。这种记谱法能准确记录音高和音色的变化,记录节奏却不严格,但由于记谱的手法在时间间隔上有一定规律,因此也保留了一部分节奏节拍的信息。现存南朝梁的丘明传谱的《碣石调·幽兰》谱为文字谱现存唯一实例,也是我国目前所见到的最占老的曲谱。
3. 简要介绍明清时期说唱音乐的发展情况。
【答案】明清时期说唱音乐十分盛行,在众多的说唱音乐中,影响较大的有弹词、鼓词和牌子曲三类。
(1)弹词流行于我国南方的一种说唱音乐,由说(说白)、噱(穿插)、弹(伴奏)、唱(唱词)四部份组成的。通常认为,弹词是由宋代的陶真发展而来的。弹词因流传地区不同,有不同的地方色彩,如苏州弹词、扬州弹词、长沙弹词等,影响最大的当属苏州弹词。苏州弹词语言分“土音”和“国音”两大类,伴奏多用琵琶、三三弦等弹拨乐器,其名称由来当与乐器特点有关。演唱形式有一人的单档、二人的双档和三人的三档。清嘉庆、同治年间,弹词艺人中俞秀山、陈遇乾、马如飞三人以创腔著称,分别创立了俞调、陈调和马调。
(2)鼓词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地区。鼓是最为重要的伴奏乐器,演员边演唱边击鼓,因而得名。鼓词的前身有可能是宋代的“鼓子词”,明代称为“词话”。鼓词在清初有较大发展,盛行于北方,尤其流行于山东、河北一带。小型鼓词只用一个曲调不断反复演唱,长篇鼓词叫做“大书”,摘唱其中的精彩段落叫做“段儿书”。鼓词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大鼓”的形式,如梨花大鼓、梅花大鼓、京韵大鼓等。以京韵大鼓影响最大,其演唱以京音为基础,并借鉴京剧的发音吐字方法,伴奏乐器除鼓、板外,还增加了三弦和四胡。清末民初,著名京韵大鼓表演家刘宝全,创立了“刘派京韵”风格。
(3)牌子曲是明清时期流行的民间小曲以一定形式连接起来的套曲,用于演唱某种故事情节,也是各种曲牌体说唱的统称。如京津的单弦牌子曲、山东的聊城八角鼓等。伴奏乐器以三弦为主,
南方常用琵琶、二胡、扬琴等。
4. 蔡元定十八律
【答案】蔡元定十八律由南宋蔡元定(1135-1198)所创律制,记载于《律吕新书》中,是在“三分损益法”生出十二律后继续生六个变律(变黄钟、变林钟、变太簇、变南吕、变姑洗、变应钟),置于其同名正律之后,形成十八律。十八律解决了三分损益律音阶转调后音程关系不统一的问题,使在十二个调高上构成七声音阶时,能够统一成一种正声音阶结构模式,在律学研究方面是一个突破。由于十八律仍限用十二正律为宫,因此仍属于十二律体系。其缺点在于,仍未脱离三分损益律的局限,无法根本解决黄钟还原问题,不能循环往复地旋宫。
5. 十二律
【答案】十二律是我国古代律制,产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用三分损益法生成十二律,十二律分别是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三分损益法所生十二律各律之间音程关系并不均等,存在大半音和小半音的差别,因而所生出的最后一律仲吕不能循环复生黄钟,无法周而复始地旋宫转调,由此揭开了中国历史上长达两千余年探索平均律制的篇章。
6. 《箫韶》
【答案】《箫韶》是舜时乐舞,简称《韶》。由于作于虞舜时代,故又名《韶虞》; 乐舞由编管乐器排箫作为主要伴奏乐器,所以称为《箫韶》; 有九个段落,所以又叫《九韶》; 有九次歌唱,又称为《九歌》; 有九次变化,所以又叫《九辨》。由此可知,《韶》乐是内容丰富而富于变化的多段体乐舞。《尚书·益稷》载“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即演奏到第九段时,连神鸟凤凰也自天而降,可见乐舞的高潮是第九段,并以鸟图腾崇拜为主要内容。《箫韶》的风格是“温润以和,似南风之至”(《乐纬·动声仪》),具有高度抒情化的特色。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季札和孔子都曾欣赏过这部作品,并给予了高度评价。公元前201年汉高祖更名为《文始》,可知这是一部在历史上真实存在过、并且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的作品。
7. 八佾舞于庭
【答案】西周礼乐制度下,音乐的等级化体现在享用乐舞的规模上,所谓“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这里的数字都是指“佾”,即奏乐舞蹈的行列,也是表示社会地位的乐舞等级、规格。一佾指一列八人,八佾八列六十四人。“八佾之舞”是天子专门享用的乐舞。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季桓子在自己的庭院里演出了天子方能享用的“八佾之舞”,违背了礼的规定,引起孔子的极大愤慨。《论语·八佾》载:“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这一事件的发生,真实地反映出春秋时期,西周礼乐制度趋于崩溃的历史事实。
8. 《乐记》
【答案】《乐记》是最早的一部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汉族音乐理论著作,它总结了先秦时期儒家的
音乐美学思想。“乐”兼指诗、歌、舞三者,但主要以论述音乐为主。旧传23篇,现存11篇,其中8篇总结了先秦时期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篇目为:《乐本篇》《乐论篇》《乐礼篇》《乐施篇》《乐情篇》《乐言篇》《乐象篇》《乐化篇》《魏文侯篇》《宾牟贾篇》《师乙篇》,同时保存在《礼记》卷十一和《史记·乐书第二》之中。《乐记》的核心内容是系统地论述了儒家的礼乐思想,这是自西周建立礼乐制度以来,第一次从理论上对礼乐的本源,即“礼”和“乐”的社会功能与作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的全面而系统的总结。《乐记》所论述的音乐美学思想的范围非常广泛,涉及音乐的本质和特征、音乐与政治的关系、音乐与现实生活的关系、音乐的审美作用、音乐的教育作用、音乐的社会功能,甚至对音乐的创作过程也做了简短而生动的描述。《乐记》中记述音乐人物的原有5篇,《季札》和《窦公》2篇己经失传,现存3篇音乐谈话录,即《魏文侯篇》《宾牟贾篇》《币乙篇》,为今天认识和研究先秦时期音乐文化的面貌和不同历史人物的美学观念提供了具有很高可信价值的文字材料。关于《乐记》一书的作者和成书年代问题,目前学术界有多种观点,一说是公孙尼子所作,一说是汉武帝时代的河问献王刘德所作,也有认为是汉代刘向、刘欲父子所作,但较为一致的观点是成书于西汉,思想资料来源于先秦诸子言乐事。
二、选择题
9. 杂剧《西厢记》的作者是( )。
A. 关汉卿
B. 王实甫
C. 马致远
D. 白朴
【答案】B
【解析】《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元代汉族戏曲剧本,王实甫撰,是我国古典戏剧的现实主义杰作,对后来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戏剧创作影响很大。
10.下列不属于明代四大声腔的有( )。
A. 昆山腔
B. 海盐腔
C. 皮黄腔
D. 弋阳腔
【答案】C
【解析】明代具有代表性的声腔有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其中昆山腔流传最为广泛,对我国戏曲音乐的影响最为久远。
11.孔了曾跟随以下哪位乐师学习琴曲《文王操》( )。
A. 师旷
B. 师乙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