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央民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445汉语国际教育基础[专业硕士]之中国文化要略考研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中国姓氏产生于什么时候? “姓”与“氏”的区别在哪里?

【答案】(1)中国姓氏的产生

中国的姓氏一般认为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社会。那时的人们按母系血缘分成若干氏族,每个氏族都以图腾或居住地形成互相区别的族号,这个族号就是“姓”。“氏”的产生比“姓”要晚一些,这是因为同一母系血统的氏族子孙繁衍,人口增加,同一母族分为若干支族迁往不同的地方居住和生活,每个支族都要有一个区别于其他支族的称号,这个称号就是“氏”。一个氏族分成多少个支族,就有多少个氏。进入夏、商、周三代,姓氏的功能除了保留那些原有的区别以外,又带上了浓厚的阶级色彩,特别是氏,都是由统治者赐封而得来的。姓与氏混合为一,大约在秦汉时代。

(2)“姓”与“氏”的区别

姓代表母系血统,氏代表氏族分支; 姓是不变的,氏是可变的; 姓区别血统,氏区别子孙。这就是姓与氏在最初阶段的根本区别。

2. 如何理解中国的多神信仰?

【答案】中国文明是一种农业文明,传统农民以自耕自足的小农经济为本,这种经济基础便造成中国人讲究现实利益的文化心态,其宗教信仰也谋求对现实的生产和生存现状有直接的救助,因而中国人崇尚多神信仰,甚至对直接影响其现实生活的生存环境产生执著的崇拜。

在中国人的眼中,物物是神,处处有神,时时有神,即使是做饭烧火的灶头也由灶王爷把守,门口还要有门神爷守护。

从总体上说,中国人对天地、祖先、君师的崇拜最为突出。天地是人的生存环境,先祖是人的生理纽带,而君师则是引导社会前进的人物。

3. 中国文化未来会怎么发展? 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会不会丧失它的特点?

【答案】(1)中国文化未来的发展

儒学作为旧文化的主导成分,在整体上与今天的主导思想是不能同日而语的,中国文化未来的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吸收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使之成为社会主义新文化的组成部分,与现代化的社会相适应。

(2)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中国文化不会丧失其特点

之所以说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中国文化不会丧失其特点,原因在于:

①任何文化传统都是历史形成的。传统一经形成,它就是民族性格的组成部分,有巨大的惰

性和惯力。我们既不能选择传统,也不能摆脱传统,只能在传统的制约下谋求发展和前进,求得不断更新和提高。

②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应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以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为指导,揭示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

总之,中国文化的发展不能因循守旧,盲目自满,拒绝和排斥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也不能崇洋媚外,丢弃自我,照搬人家的一切,而应实事求是地分析中国文化的成分及其对历史的影响和贡献,继承和吸收古代文化中一切有益的东西,借鉴和吸取外来文化中一切优秀的成果,建立一种性质、结构和功能都完全崭新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4. 什么是科举? 如何评价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

【答案】(1)科举

隋开皇七年(587年),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规定采用考试办法选拔官吏,并于开皇八年设立“志行修谨”(有德)和“清平干济”(有才)两科,以选拔人才。大业三年(607年),隋场帝又在诸多科目中设立“明经”、“进士”二科,以考试策问取人。这就是科举制的真正开始。因其基本做法是设立科日,以考试举士,故称“科举”。

(2)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评价

①科举制的积极意义

a. 科举制打破了门阀制度的出身限制,对国家而言,大大拓宽了选拔人才的基础,为选人任人开辟了更大的空间,对社会而言,是给更多中小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提供了参与治国和施展才能的机会,这无疑有利于社会发展与国家稳定。

b. 它与以前的人才选拔制度相比,具有相对公平、公正和公开的优点,是用人制度的历史性改革与进步,非但影响了日本、韩国、越南的科举制,也影响了欧洲的文官制。

②科举制的消极意义

a. 使一般读书人养成一种侥幸进取的心理,认为只要一登龙门,便可身价百倍,因而寻章摘句,死记硬背,并小在实际本领卜下工夫。

b 全国举子甚多,而录取的名额又十分有限,考中实在不易,于是举子们不得不找靠山,行贿赂,通关节,走后门,费尽心机,不择手段。

c. 明清两代,科举考试采用八股文取士,流弊更甚于前代。八股文形式死板,束缚思想,不能发挥一个人的真正才智。明清以来,科举考试益发腐败,考官和考生试场作弊层出不穷,屡见不鲜。

5. 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是什么?

【答案】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主要有:

(1)在建筑上普遍采用“木构架”,形成中国建筑的独特风格

木架结构方式因地区和建筑种类的不同有好几种,但以抬梁式即斗拱结构为最重要。这种斗拱结构以宫殿、寺庙和其他高级建筑运用最多。

(2)平面布局以“间”为单位构成单体建筑,再以单体建筑组成庭院

在平面布局上以“间”为单位构成单体建筑,再以单体建筑组成庭院,然后以庭院为单元构成组群建筑。不论单体建筑还是组群建筑,在设计上多取方形或长方形,而且常常以南北为纵轴线,以东西为横轴线安排主要建筑和次要建筑,以围墙和回廊构成封闭式的整体。这种布局是古代封闭性的思维模式和小农经济意识在建筑中的反映。

(3)在建筑的审美意识上追求平稳、整齐、对称,讲求秩序,适合礼度

主要建筑讲究宏伟高大,讲究气势,并以次要建筑来衬托主要建筑。许多建筑有意利用地形,造成高低错落的形态,使齐整、对称的平面布局在主体上显示出丰富多彩的变化。至于园林建筑,它所追求的不是整齐、对称,而是曲折变化和诗情画意。

(4)在艺术造型上,中国建筑多采用庞大的出檐屋顶,即“大屋项”

宫殿、寺庙等大型建筑还往往采用高台基。这种高台大顶造型,给人以稳固、庄严、雄伟的感觉。至于组群建筑的造型还要讲究主次分明,有起有落,由正门到最后一座庭院,要像戏曲和音乐样,显出序幕、高潮和尾声。

6. 中国古代教育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答案】中国古代教育的基本特点主要有:

(1)突出教师的崇高地位,提倡全社会尊师;

(2)强调读书的神圣地位,引导全社会敬学。

(3)重视道德的培养,而忽视才能和技能的训练;

(4)重视师生间的承袭而忽视创造和发明;

(5)基本目的是培养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各级官吏,而不是建设国家的各种人才。

归纳起来说,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方针是教人怎样做人,而不是教人怎样去创业,怎样去开拓前进,怎样去改造社会。

7. 中国的园林建筑与西方的园林建筑的不同点是什么?

【答案】中国的园林建筑与西方的园林建筑的不同点主要有:

(1)美学追求不同

中国园林追求人与自然的统一和融合。中国园林无一例外地都是艺术地再现自然,都是范水模山,取法天然,为作为生存主体的人创造一个和谐统一的客体环境。西方园林以几何体形的美学原则为基础,崇尚开放,通过人下美以表现人对自然的控制和改造,显示人为的力量。

(2)体现的精神不同

中国园林注重体现人的意趣和精神追求。中国园林虽然是艺术地再现自然,却不是无目的地再现自然,而是在自然景物中寄托一定的理想和信念,借助自然景物来表达园林主人的志向和趣味,以满足人的某种精神追求。西方园林以宣扬神的崇高、表现对神的崇拜与爱戴为中心。

(3)造园手法不同

中国园林在造园手法上讲究含蓄、曲折、变化,反对僵直、单调、一览无余。西方园林把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