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12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马克思主义哲学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系统的整体性
【答案】整体性是系统三个基本特征(相关性、整体性、有序性)之一。事物的相关性形成了事物的整体性。这种整体性表现为:①对于外来作用,系统能作为一个统一体作为反应,而不管这种外来作用直接作用于系统的哪一个部分; ②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具有它的每个要素都小单独具有的功能和性质。这种只有系统整体才具有的特殊规定性和功能就是“系统质”和系统功能。整体性是系统的本质特征。一般系统论就是“对‘整体’和‘整体性’进行科学探索”。
2. 哲学
【答案】哲学是指一种从总体上把握世界的人类智慧,它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作为理论形态的世界观,既包括对自然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总体理解,又包括对历史以及人与历史关系的总体理解,还包括对人本身以及人生意义的总体理解。哲学的内容极为丰富,是包括自然观、历史观和人生观等在内的理论体系。
3. 价值尺度
【答案】价值尺度是指价值标准与价值评价标准的统一,前者讲主体的客观需要和利益在人的价值关系和活动中具有尺度的性质和功能。后者即价值认识或称为评价性认识,它是主体对客体可能具有的价值和实践改造客体后的意义、成果等进行的评价。简言之,价值尺度即对事物价值的评价,它有别于对事物事实的评价。
4. 物质
【答案】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基本哲学范畴,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可以为人的意识所认识的客观实在。其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是世界的本原,具有无限多样的特殊形态。运动是其根本属性。时间和空间是其存在的形式。它既不可被创造,也不可被消灭,但其具体形态和运动形式可相互转化。世界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永恒运动着的物质总体。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是特殊物质一一人脑的机能。哲学的物质范畴是对自然、社会中一切客观事物的高度概括,既包括一切具体物质,又不能与之混同。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具体物质形态及其结构、特性、运动的认识会不断变化,但哲学的物质范畴不会陈旧和改变,只会不断得到证明和丰邑。
5. 内容
【答案】内容是指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也就是事物的各种内在矛盾,以及由它们所
规定的事物的特性、成分、运动过程和发展趋势的总和。
6. 异化劳动
【答案】“异化”原指权利的转让、关系的疏远和精神错乱等。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手稿》中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他认为,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性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即生产劳动,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异化了。由此,马克思论述了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①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劳动的产品不仅与工人相脱离,而且变成与工人相对立的东西; ②劳动行为本身与劳动者相异化。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异化劳动使劳动变成外在于人的东西,人在劳动中否定自己,使自己的肉体和精神受折磨; 劳动是被迫的,且劳动属于别人。产品的异化是物的异化,劳动的异化则是人的自我异化:③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劳动产品的异化使人不能确证其类本质,劳动本身的异化则把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变成维持肉体生存的手段,造成了人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人的类本质变成人的异己的本质,人变成了丧失类本质的人; ④人与人相异化。这是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
7. 推理
【答案】推理是指从事物的联系中由己知判断推出未知判断。推理在形式上表现为判断与判断之间的联系,是由己知合乎规律地推出未知的逻辑思维形式。这种思维形式或者从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推导出个别联系,或者是从事物之间的个别联系推导出普遍联系。
8. 内因
【答案】内因是指事物的内部矛盾,它是一事物内部矛盾对立双方的相互作用和斗争。内因是事物自我运动的源泉,规定着事物的本质和发展方向,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
9. 劳动对象
【答案】劳动对象是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在其上的一切物质资料。分为两类:①没有经过人们加工的自然界物质,如矿藏:②经过人们加下的原材料,如棉花、钢铁等。
10.理想与现实
【答案】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现实是指一切有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①理想和现实是一对矛盾,它们之间的关系既对立又统一; ②理想来源于现实,是对现实的反映,但它不等于现实,而是现实的升华; ③理想高于现实,是现实的升华,但它并不脱离现实,与现实是相互统一,必然联系的。总之,解决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理想向现实的转变,就要把握理想的科学性,要在正确认识社会现实的基础上,树立符合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人生理想。
二、简答题
11.生产关系及其类型
【答案】在社会有机系统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便构成了人类社会最为基本的矛盾,二者之间的矛盾运动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生产关系的内涵
生产关系,又称“经济关系”,是指在物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经济结构系统,是由诸多环节或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形成的有机统一整体。对于生产关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把握:
①从静态上看,生产关系是由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形式等方面构成的。
②从再生产过程的动态上看,生产关系是由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环节上分别形成的直接生产关系、交换关系、分配关系和消费关系等方面构成的。
③把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统一起来看,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产品的交换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和消费关系五种,它们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核心的部分。所有制关系是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由谁支配的关系,它决定着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
(3)类型
生产关系在社会历史发展中具有不同的类型。根据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可以区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和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而每一类的生产关系又具有多种类别与具体形式。
生产关系和社会分工有着直接的关系。生产关系制约着社会分工,社会分工也制约着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表现为社会分工,而社会分工特别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本身就是生产关系。因为社会分工制约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发展阶段,分工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同时也就是所有制的各种不同形式。社会分工还制约着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12.如何正确理解交往的概念?
【答案】交往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社会关系的一种中介,是以物质交往为基础的全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交往的总和。该概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
(1)交往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生产活动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孤立的个人不能进行生产活动,人们只有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互相交换自己的活动,才能进行生产,离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人类便无法生存和活动。
(2)交往属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生产活动包括两个方面的关系,一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二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不属于交往理论的研究范围,交往概念只反映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