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683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辨析题

1. 没有资本原始积累就没有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这种说法对吗?

【答案】该说法正确,具体分析如下:

(1)资本的原始积累

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①动因:15世纪末美洲和通往印度航道的新发现,世界市场的迅速扩大,要求商品生产以更大的规模和更快的速度发展。

②含义: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③途径:

a. 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建立了资本主义的土地私有制,从而奠定了资本主义私有财产制度的基础。

b. 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缩短了封建生产方式转变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程。

(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发展和成熟,反过来又促进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对上层建筑的彻底变革提出了强烈要求,在政治上完成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产阶级政治统治;

③实现产业革命,建立资本主义工厂制度,实现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

④建立起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因此,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发展是在资本原始积累发生以后,没有资本原始积累就没有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2. 有人认为,在信息社会里,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实现的,应当用知识价值论取代劳动价值论。试用所学原理对该观点进行评析。

【答案】该说法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1)商品生产过程是各种生产要素结合在一起发挥作用的过程,各种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是不同的。就商品使用价值的生产而言,土地、材料、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是商品使用价值的物质要素,与劳动者的具体劳动一起,共同构成了使用价值的源泉。但就商品价值的创造而言,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唯一源泉,离开了人的劳动,价值增长就不可能实现,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这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

(2)在信息经济社会中,知识转化为生产力,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给人类的生产带来极大的方便。在这一时代,知识和技术甚至成为首要的生产力。但价值的增长源泉仍是劳动,而不是知识。知识不创造价值,它本身的价值也必须通过生产者的具体劳动才能转移到新产品中去,成为商品价值的一个构成部分。

此观点的错误在于,没有认清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来源。

3. 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答案】该说法正确,具体分析如下:

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不仅创造了人本身,而且通过一定的创造物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确证。劳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人类最基本的存在方式。劳动发展史是理解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同样也是理解社会历史创造过程和历史创造者的关键。人们创造历史的第一个或最基本的活动是生产劳动。

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而不是自然属性; 人的本质属性表现在各种社会关系中。

历史唯物主义第一次科学地说明了从猿到人、从动物群体到人类社会的飞跃的动力问题,这集中表现在“劳动创造了人”这个科学论断上。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提出并全面论述了劳动在人和人类社会产生过程中的决定作用。这个作用表现在:

(1)劳动推动着原始人手脚分工、直立行走,感官也逐渐分化和发达。

(2)在劳动和交往过程中形成了语言。

(3)在劳动和语言的双重动力推动下,猿脑变成人脑。

(4)在劳动基础上人的认识能力逐步提高,形成和发展了人的抽象思维能力。

(5)在劳动中,原始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密切,形成了人类社会。

总之,人区别于动物、社会区别于自然的本质特征如语言、意识、社会性等都是在劳动过程和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这个意义上,恩格斯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4. 旧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答案】该说法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都坚持反映论,认为认识是卞体对客体的反映,即承认人的认识是对于客观世界的反映,即都承认客观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1)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它有两个严重的缺陷:

①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②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不能把认识看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这种直观的消极被动的反映论是不科学的。

(2)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在继承了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的合理前提的同时,又克服了它的严重缺陷。

①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科学地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认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首先是一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才产生了它们之间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就是说,主体是为了实现一定认识目的而自觉地、主动地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反映世界的,人对世界的反映能力也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历史地变化发展着的。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客体主体化和主体客体化的双向互动过程,是一个认识主体能动地创造的过程。

②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过程中的多力一面的辩证关系。因而,它全面地揭示了认识过程的辩证性质,把认识看成一个由不知到知、由浅入深的充满矛后的能动的认识过程。

5.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进程,它对发展中国家既有积极有效的作用,也有消极的影响

【答案】正确。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既有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有消极的影响。

(1)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具有积极的影响。经济全球化使资源在全球范围加速流动,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这一机会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增强经济的竞争力,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吸引外资,扩大就业,使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发展中国家也可以利用不断扩大的国际市场解决产品销售问题,以对外贸易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 发展中国家还可以借助投资自由化和比较优势组建大型跨国公司,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以便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取更大的利益。

(2)但是经济全球化也会产生消极的后果。卞要表现是:

①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获益很少,总体上处于更为不利的地位。

②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

③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

④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变成一种全球行为,它既为一国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了条件,同时也存在着对别国形成依赖的危险。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消极后果,会制约甚至破坏全球生产力的发展,对全球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6. 有人说:“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能讲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不应提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否则就是脱离实际。”请用共同理想和远大理想的关系来分析评论这一观点。

【答案】这一观点割裂了共同理想与远大理想的联系,是错误的。具体分析如下:

共产主义理想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社会理想,是人类历史上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是共产党的远大理想和最高纲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体中国人民现阶段的共同理想,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统一的。

(1)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必须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基础。因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必须要经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 中华民族走向共产主义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必须做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每一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