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855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

【答案】之所以说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是因为:

(1)实践提出了人以观念方式把握世界的客观要求,即提出了人认识世界的必要性。从认识发生的动力学角度讲,是实践给认识发生提供着根本的驱动力。

(2)实践以工具性活动作为条件保证,使主体对客体的观念把握即形成人的认识成为现实的可能。 ①从认识的客体来看,正因为有了实践这种人所特有的工具性的操作活动,才能够具体地暴露事物内部的各种属性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使之成为人的观念所把握的内容。

②从认识的主体来看,实践不但促进了人脑的发展,而且通过活动的内化,产生了人所特有的认识结构和认识图式,形成了专属于人的认识能力,这是认识发生的关键。

(3)实践促进了人的社会交往及语言、符号的产生和发展,使人的认识活动具有了社会性和公共性,其水平不断提高,成为人所特有的社会性的智能活动。

2. 简述文化结构的相对独立性及其功能。

【答案】(1)以意识形态为内容的文化结构源于经济结构,但它一经形成,便同社会意识一样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这种相对独立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①文化结构的变化发展与经济结构的变化发展不一定完全同步。文化结构有时会落后于经济结构,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有时又会预见到经济结构未来的发展趋势,对社会的发展起推动作用。不过,这只是相对的。旧的意识形态不可能在它的物质基础被消灭之后长久地存在下去,新的意识形态也只有在社会己经具备提出新的任务的条件时才可能产生。

②文化结构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文化结构,在内容上主要是反映现实的经济结构,但同时也会吸收、保留以往形成的某些意识形态的思想因素和材料,“古为今用”; 在形式上会继承既有的形式,同时又根据新的内容和条件加以改造、补充和发展,并增添一些新的具体形式,“推陈出新”。正是由于这种继承性,才有文化结构发展的独特的历史及其可以追溯的历史线索,才能形成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传统。

③文化结构对经济结构以及政治结构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是通过把不同集团、阶级,尤其是统治阶级的利益要求内化为人们的思想、情感、意志,以支配人们的行动,从而影响社会的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来实现的。正如毛泽东所说:“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十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这种反作用表现在质上,就是它对社会发展发生影响的性质,即是促进还是阻碍社会的发展; 表现在量上,就是它影响社会发展的程度深浅、范围大小、时间长短等。这里,关键是意识形态掌握群众的广度和深度。

正如马克思所说:“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

(2)文化结构能动的反作用集中体现在意识形态维护或批判现实社会、调控人的活动这两大功能上。

①作为经济形态的反映,意识形态必然具有维护或批判现实社会的功能。意识形态的能动性不仅在于它能够反映现实社会,而且在于它能够评价现实社会。评价的结果便是肯定或否定即维护或批判。维护或批判是同一功能的两个侧面,维护的是同自身性质相同的东西,批判的是同自身性质相反的东西。一般说来,维护仅仅存在于性质相同的社会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之间。一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总是产生相应的意识形态,而一定的意识形态也总是维护相应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批判则有两种情况:一是在不同性质的社会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之间的批判,即旧的、过时的意识形态和新的、代表未来的意识形态对现实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进行批判; 二是意识形态对与其同一性质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进行批判。前一种批判着眼于旧制度的复辟或新制度的确立; 后一种批判则是通过批判达到从根本上维护现实社会的目的。

②人的活动是有意识的。意识形态在个人、群体、社会各个层次上支配着人的活动,必然对人的活动具有调节功能。动物的活动靠本能和心理调节,人的活动则主要靠意识形态以及心理调节。具体地说,意识形态可以确定人的活动的目的和方式,对活动作可行性分析,规划活动程序; 对人的活动加以必要的调节,部分调整甚至完全停止不适当或不可行的计划,或全力以赴完成原计划; 意识形态能够在实践的基础上超越现实社会,创造出新的观念,指导人的活动,并通过人的活动创造新事物。意识形态对个人或群体活动的调控作用,是通过对个人意识或群体意识的影响来实现的。各种意识形态是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活动并表现其调控功能的。我们不能要求某种意识形态单独直接调控人的活动,并以此判断某种意识形态是否具有调控人的活动的功能。

3. 怎样认识事物的肯定与否定?

【答案】(1)肯定和否定的含义

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或两种因素。肯定方面是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即肯定这一事物为它自身而不是他物的力一面; 否定的方面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即破坏现存事物使它转化为他物的方面

(2)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肯定与否定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具体表现为:

a. 肯定和否定是相互排斥的。在它们相互排斥的过程中,当肯定的方面处于优势时,事物保持其原有的性质和自身的存在; 一旦否定的方面在发展过程中取得了支配地位,就使事物转化到自己的对立面,达到对事物自身的否定。事物的自我否定,也就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质变、矛盾的转化和解决。

b. 肯定和否定是相互渗透的。肯定包含否定,否定又包含肯定。世界上既没有不包含任何否定的纯粹的肯定,也没有不包含仟何肯定的纯粹的否定。肯定中总是渗透、包含着否定,在这个意义上,肯定就是否定:而否定中又总是渗透、包含着肯定,在这个意义上,否定就是肯定。从发展的

过程来看,如果肯定中不包含否定的因素,事物就会停滞不前; 反过来看,如果否定中不包含肯定,事物就失去了发展的可能。

4. 为什么说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答案】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在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2)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3)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5. 质和属性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案】一事物与他事物的关系是复杂的,因而事物的质往往表现为多种多样的属性或特性。属性就是一事物与他事物在相互联系中表现出来的质。

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属性是多方面的,其中有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不同的属性,对于确定事物的质具有不同的作用。确定事物的质要考虑到各方面的联系和作用,把握事物各方面属性的总和。

(1)质和属性的区别

质是事物内在的规定性,属性是质的外在表现特性; 质是多种属性的内在的有机统一,是整体,而属性则仅从某方面表现事物的质,是部分; 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而属性则不一定和事物直接同一。

(2)质和属性的联系

质和属性尽管有某些不同,但二者毕竟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质,就有什么样的属性; 一定的质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必然表现出特定的属性:一定的属性必然归属于特定的质。

6.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是怎样的?

【答案】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正确认识这一问题是解决其他社会历史观问题的基础和前提。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和过程,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和过程,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体现在以下儿个方面: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①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社会意识产生的最切近的基础是人类的社会实践,实践的能动性决定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的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