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336艺术基础[专业硕士]之艺术概论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目录
2017年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336艺术基础[专业硕士]之艺术概论考研冲刺密押题(一) .... 2
2017年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336艺术基础[专业硕士]之艺术概论考研冲刺密押题(二) .. 13
2017年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336艺术基础[专业硕士]之艺术概论考研冲刺密押题(三) .. 24
2017年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336艺术基础[专业硕士]之艺术概论考研冲刺密押题(四) .. 34
2017年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336艺术基础[专业硕士]之艺术概论考研冲刺密押题(五) .. 45
一、名词解释
1. 主观精神说
【答案】主观精神说是艺术史上关于艺术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之一,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或“生命本体的冲动”。德国古典美学家康德认为,艺术纯粹是艺术家们的天才创造物,这种“自由的艺术”丝毫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不涉及任何目的。德国哲学家尼采将其推向极端,认为人的主观意志是世界万事万物的主宰,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因。在中国古代文艺理论批评史上,南北朝时期的文艺评论家把“情”、“志”归结为艺术家个人的心灵和欲念的表现,根本否认文艺与社会现实的联系。宋代严羽的“妙悟”说和明代袁宏道的“性灵”说,也是把主观精神的表现和抒发当作艺术的本质特征。
2. “寓教于乐”
【答案】“寓教于乐”是古罗马文艺理论家贺拉斯在《诗艺》中提出的有关诗的作用的一个重要观点。“寓教于乐”认为诗应带给人乐趣和益处,也应对读者有所劝谕、有所帮助。“教”,既指社会道德教育,又指文化开发,艺术的“教”的功效应是崇尚美德、简朴、正义、秩序和法律。“教”是日的,“教”必须通过“乐”的手段才能实现。教化功能在艺术作品中不应脱离使人获得愉悦的具体艺术形象,欣赏者总是在对艺术作品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感受中得到陶冶、教化。“寓教于乐”同时也揭示了艺术的本质特征:艺术活动中所包含的普遍性的真、善、美,必须通过明晰的个性化转化为个体感性可以直接接受的形式,艺术作品必须是形式与内容的美的融合与统一。“寓教于乐”思想对18世纪启蒙运动以及古典主义的艺术理论和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是衡量艺术作品优劣的标准之一。
3. “文以明道”说
【答案】“文以明道”说是中国传统美学中涉及“文”“道”关系时的基本命题之一,其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是南北朝时期的刘勰,他在《文心雕龙》中已谈到“文”是“道”的表现,“道”是“文”的本源。宋代理学家将“文”、“道”关系推向了极端,趋向重“道”而轻“文”,将“文”与“道”的关系看作本末主从的关系。总之,“文以道明”说是把艺术本质归结为某种客观精神。
4. 综艺脱口秀
【答案】综艺脱口秀是一种观众聚集在一起讨论主持人提出的话题的广播或电视节目。“脱口秀”一词是从英语词组“talk show”音译而来的,“脱口秀”这一节目类型最早出现在美国《Tonight show 》。脱口秀节目一般都有一列嘉宾席,通常由有学问的或者对节目的特定问题有特殊经验的人组成。我国内地第一档电视娱乐脱口秀节目《东方夜谭》于2004年在东方卫视播出,其余著名的综艺脱口秀节目有湖南卫视《天天向上》、天津卫视《今夜有戏》等。
5. 形象性
【答案】形象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哲学、社会科学总是以抽象的、概念的形式来反映客观世界,文学、艺术则是以具体的、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和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各个具体艺术门类,因为它们所塑造的艺术形象的不同而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如雕塑、绘画、电影、戏剧等门类的艺术形象,欣赏者可以通过感官直接感受到,而音乐、文学等门类的艺术形象,欣赏者则必须通过音响、语言文字等媒介才能间接地感受到。但无论怎样,任何艺术都不能没有形象。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6. 优美
【答案】优美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在和谐统一中显现出来的自由,美处于矛盾的相对统一和平衡状态,主体与客体处在一种和谐状态。形态上表现为光滑、柔和、和谐、安静与秀雅的美。从美感上看,能给人以轻松、愉快和心旷神怡的审美感受。
7. 包豪斯
【答案】包豪斯是1919年德国创办的一所设计学院,它是世界上第一所完全为发展设计教育而建立的设计学院,创始人是德国著名的建筑家格罗皮乌斯。包豪斯学院在教学思想上强调集体工作方一式,强调标准化,强调科学的、逻辑的工作方法和艺术表现的结合,试图将教学的中心从比较个人的艺术型教育体系转移到理工型体系的方向上来,培养了一大批具有艺术与技术双重才能的设计人才。包豪斯学院在建筑设计乃至整个工业设计发展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8. 模仿说
【答案】模仿说是一种关于艺术起源问题的最古老的理论,始于古希腊哲学家。这种学说认为:模仿是人类固有的天性和本能,艺术起源于人类对自然的模仿冲动。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是“模仿说”的重要代表。亚里士多德首先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存在,因此模仿现实世界的艺术也是真实的,而且是更高的真实。与此同时,亚里士多德肯定艺术的模仿就是一种艺术的创造,艺术表现的事物比生活中原来的事物更理想、更美。这对后来西方传统美学思想特别是艺术实践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深远的。继古希腊哲学家之后,文艺复兴时期的莱奥纳尔多、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都不同程度地继承和发展了这一学说。这种理论直到19世纪末仍然具有极大的影响。
二、选择题
9.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未若文章之无穷。”这段话的作者是( ):
A. 苏轼
B. 司马迁
C. 杜甫
D. 曹丕
【答案】D
【解析】题干中的这段话出自曹丕的《典论·论文》,它是魏晋时期文学理论的发韧之作,是中国文学理论史上第一篇文章学专著。曹丕认为文章有两大功能:一是“经国之大业”,有利于国家; 二是“不朽之盛事”,有益于自身。曹丕已开始将写文章与对生命个体的自身价值的思考联系起来。
10.“内容非他,即形式之回转到内容; 形式非他,即内容之回转到形式。”这段话的作者是( ):
A. 马克思
B. 李泽厚
C. 黑格尔
D. 柏拉图
【答案】C
【解析】题干中的这段话出自黑格尔《小逻辑》,它的大意是:形式因内容而生,为内容而设,它是内容的“外衣”,同时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这段话充分揭示了艺术作品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且内容与形式是双向互动、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
三、简答题
11.简述艺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答案】艺术与社会生活的辩证关系主要表现为:
(1)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根据对社会生活反映方式的不同,艺术作品可以分为两类:
①再现性艺术作品
如写实的绘画、雕塑等,直接呈现客观事物的形貌色彩。再现性艺术作品是人们在生活中有了情感,又把情感还原为社会生活中的客观事物表现出来,例如,拉斐尔的《圣母像》。
②表现性艺术作品
表现性艺术作品是人们在生活中有了感情,不是直接还原为事物的形貌色彩,而是表现为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感情,主要作品包括音乐、抒情诗等。
以上两类艺术作品的前提是人们在生活中有了思想感情。没有生活就没有思想感情,也就没有再现性和表现性艺术作品,所以说一切艺术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