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其中“封建”阶段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A.政权和族权互为表里。 B.专制王权披上神权外衣。 C.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 D.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
1946年3月25日,美国《时代》杂志刊文称:“他在这一拯救工作中所付出的努力,中国人会——的确是热诚地——感谢他。美国和世界应该感谢马歇尔所从事的相当重要的服务。这是美国的民主力量、原则、威信,在战后的一项重大事件中,第一次被用来作为建设和完善的模式。”由此可见当时马歇尔的政治意图是() A.以美国政治体制来实现中国的和平。 B.制造亲民形象以掩盖美国扩张真相。 C.将中国作为实施马歇尔计划的基地。 D.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全中国的步伐。
“历史总是喜欢在关键时刻玩一点小的噱头,将几千年中国乡村权力格局翻过来的革命,居然是在这样一个俄国式的名词下进行的,尽管这个名词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依旧没有多少人明白它的真实含义,可却没有耽误人们在它的旗帜下奋斗。”材料所反映的历史时期应是() A.国民大革命时期。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1906年2月,清政府拟定了一项决议:凡派去日本留学的,只限于那些擅长中文并精通儒家经典的学生。对该决议的理解,正确的是() 甲午战争失败,积极学习日本先进的政治制度。 尊孔复古思想盛行,加强儒家思想在日本的宣传。 “天朝上国”观念根深蒂固,限制留日学生人数。 针对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日本的活动,加强对留日学生的控制。
1933年,蒋光鼐、李济深等国民党将领与红军签订《反日反蒋的初步协定》;1935年,中国共产党在《八一宣言》中呼吁各党派“兄弟阋墙外御其侮”;一二·九运动中学生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口号;西安事变后,国民政府接受了“停止内战,联共抗日”主张。上述信息反映的共同历史主题是() A.国民政府对日态度从妥协退让到坚决抗战。 B.民族危机持续加重促使民族意识不断觉醒。 C.国民党内部的分化加剧,反蒋派坚持抗日。 D.国共两党由互相对峙、内战走向合作抗日。
有学者指出:“一部中国近代史,便是一部中国文明转型史,而这个转型运动是有其明显的‘阶段性’的。‘甲午战争’便是一极重要的阶段——它标志着一个阶段的结束和另一阶段的开始。„„那便是由‘四化’进入‘五化’。没有‘五化’,则‘四化’往往是徒劳。”这里多出的“一化”是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