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福建师范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618教育学基础综合之外国教育史教程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列举问卷设计中封闭式题目的三种答案格式,并各设计一个完整的题目。

【答案】封闭式问卷是把问题的答案事先加以限制,只允许在问卷所限制的范围内进行挑选。封闭式问卷包括以下几种问题型式:

,(1)是否式。把问题可能答案列出两极端情况,从中择一,“是”与“否’“同意”与“不

同意”。

示例:

你是班主任吗?

A. 是B. 否

(2)选择式。从多种答案中挑选最适宜的一个或几个答案,然后做上记号。

示例:

你比较喜欢看哪些电视节目? (限选三项)

A. 新闻类B. 影视剧类C. 体育类D. 广告类E. 谈话类F. 歌舞类G. 少儿类H. 其他

(3)排序式。

示例:

请将下列行为依其对科学素质的重要程度由高到低排序,并把排序结果写在左边的括号内。 ( )能坚持观察活动。

( )能将所学的科学知识用于生活实际。

( )能动手进行科技制作。

( )能识别迷信与伪科学的谬误。

( )能从自己身边做起,参与科学知识的普及活动。

2. 简述17-18世纪的德国新大学运动。

【答案】(1)背景:国家对大学的影响逐渐增强,自然学科的发展与实科教育的兴起,培根、笛卡尔、莱布尼茨等人哲学新思潮的影响。

(2)主要内容:新大学运动的中心哈勒大学将近代哲学和近代科学引入课程,明确“教学自由”和“思想自由”的办学原则; 哥廷根大学提倡大学开展科学研究,设立研究性的图书馆和研究所,采用实验、观察和讨论式的教学方法。

(3)意义:拓展了近代大学的功能,为以柏林大学为代表的德国研究性大学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积累了实践经验。

3. 简述凯兴斯泰纳的“公民教育”与“劳作学校理论”。

【答案】凯兴斯泰纳是德国教育家,是19世纪后期流行于欧美的劳作教育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和推动者。其主要教育著作有:《德国青年的公民教育》、《公民教育的要义》等。凯兴斯泰纳的公民教育论是当时德国的“国家主义教育”政策的产物。他指出,培养有用的国家公民是国家公立学校的目的,也是一切教育的目的。

(1)公民教育的中心内容是通过个人的完善来实现为国家服务的目的。在他看来,“有用的国家公民”应具备三项品质:

①具有关于国家的任务的知识;

②具有为国家服务的能力;

③具有热爱祖国、愿意效力于国家的品质。

(2)劳作学校是一种最理想的学校组织形式,是为国家培养有用公民的重要教育机构。凯兴

,斯泰纳主张为实现公民教育的目的,必须将德国的国民学校由“书本学校”改造成“劳作学校”

并强调公民教育、职业教育和劳作学校的关系是目的、手段和机构的关系,它们是“三位一体”的。

①他规定劳作学校的三项任务是:

a. 要帮助学生将来能在国家的组织团体中,,担任一种工作或一种职务,即“职业陶冶的预备”这是劳作学校的基本任务;

b. “职业陶冶的伦理化”,要求把所任的职务看做郑重的公事,不只是专为个人去做,而是要把个人的工作与社会的进步联系在一起,把职业陶冶与性格陶冶结合起来;

c. “团体的伦理化”,要求在学生个人伦理化的基础上,把学生组成工作团体,培养其互助互爱、团结工作的精神。

②他要求围绕性格陶冶这个中心从三个方面开展训育和教学:

a. 必须把“劳作教学”列为独立科目,并聘请专门的技术教员;

b. 改革传统科目的教学,必须竭力摒除旧式的知识灌输,着重培养和训练学生逻辑思考的本领;

c. 要发展学生的公民和社会技能,对于各种学科的组织,都必须以团体工作为基本原则,发展利他主义,努力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社会的利益。

4. 简述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的特征。

【答案】文艺复兴运动是公元14世纪初期到17世纪中叶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向封建主义和基督教神学体系发动的一场伟大的文化革命运动,人文主义是这场运动的旗帜,在教育方面具有以下特征:

(1)人本主义。人文主义教育在目标上注重个性发展,在教学方法上反对禁欲主义,尊重儿童天性,坚信通过教育这种后天的力量,可以重塑个人、改造社会和自然,这些都表现出人本主义的内涵,人的力量、人的价值被充分肯定。

(2)古典主义。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吸收了许多古人的见解,人文主义教育实践,尤其是课程

设置已具有古典性质,但非纯粹复古,而是古为今用,在当时是一种进步。

(3)世俗性。不论从教育目的还是从课程设置等方面看,人文主义教育充溢着浓厚的世俗精神,关注人道而非神道,教育更关注今生而非来世,与中世纪有巨大区别。

(4)宗教性。人文主义教育仍具有宗教性,几乎所有的人文主义教育家都信仰上帝,他们虽然抨击天主教会的弊端,但不反对宗教,更不打算消灭宗教,他们希望以世俗和人文精神改造中世纪陈腐专横的宗教性以造就一种更富世俗色彩和人性色彩的宗教性。

(5)贵族性。这是由文艺复兴运动(并非大众运动)的性质决定的,人文主义教育的对象主要是上层子弟; 教育的形式多为宫廷教育和家庭教育而非大众教育: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上层人物如君主、侍臣、绅士等。

5. 简述教育研究课题论证的基本内容。

【答案】教育研究课题论证的基本内容主要有:

(1)课题的价值;

(2)相关文献综述(对同类研究和相关研究状况把握的准确性与全面性);

(3)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论证(内容框架的科学性):

(4)课题研究步骤、方法及手段论证(合理性);

(5)课题研究可行性论证。

6. 简述影响学校德育实效的主要因素。

【答案】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影响学校德育实效的因素可以从学校内部和学校外部两方面来说:

(1)学校内部因素

学校内部因素,如指导思想与目标、课程与教学、校园文化、管理、德育的内容、方法与途径、教师与学生、教育评价等。树立合理的指导思想和目标,德育课程设置科学,德育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教学有方,建设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加强学校管理,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等是学校德育出实效的重要保证。

(2)学校外部因素

学校外部因素,如家庭和社会因素等。学校德育过程不能脱离社会而孤立存在,它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来自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影响。影响学生品德发展的外部因素,主要指学校德育的要求同社会、家庭等方面对学生的影响不一致而产生的矛后。它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家庭教育或有关社会教育同学校教育对学生的要求不一致而产生的矛盾。这种矛盾的形成与发展,必将削弱各自的力量,干扰了学校对学生品德的培育。另一种是学校教育与环境对学生产生的各种自发影响(包括来自现实生活、社会交往、书刊和电影、电视、广播对学生的不良影响)的矛盾。这种矛盾的激化,也必将严重削弱、甚至可能完全压倒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上述两种矛盾都是经常而且大量存在的。若等闲视之、不予理睬,则会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德育带来严重障碍,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