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马克思主义哲学题库

问题:

[多选] “主体是人,客体是物”与“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的观点()

A . 都是从实践和认识关系中抽象出主体和客体,因而都是正确的
B . 都把人变成脱离社会具体性和历史性的抽象存在物,因而都是错误的
C . 前者孤立地理解主客体,没有在具体的实践活动关系中区分主客体,因而是错误的
D . 后者是从实践的主客体相互作用内容和结果这两个方面去理解主客体关系,因而是正确的

简述媒介组织经营的必要性。 马克思主义的来源是() 德国的古典哲学。 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 法国的现实社会主义。 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对于找顶工作必须遵守的规定有()。 应由两名有经验的人担任,一人找顶一人观察顶板和退路。 观察人应站在找顶人的侧后面。 找顶从完好支护的地方开始。 由外向里,先帮后顶最后迎头。 必须找净活煤(矸)。 公安消防部队各级党委对本级组织指挥的重大灭火救援和重大消防安全保卫政治工作实施(),统筹安排部署,及时研究解决政治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 统一领导。 全面负责。 分工负责。 集体决策。 陆游的爱国主义诗篇当以()为其代表作。 “主体是人,客体是物”与“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的观点()
参考答案:

  参考解析

任何认识都是主体在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对客体的反映,都是以观念的形态再现客体的特征、本质和规律。认识的主体是指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人,认识的客体是指主体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旧唯物主义认为主体是人,客体是物。辩证唯物主义则认为,主体是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主体活动所指向的对象,既包括物和人,也包括人和物与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马克思指出:“在生产中,人客体化,在消费中,物主体化。,,主体的对象化也就是主体通过对象性活动向客体的渗透和转化,即主体客体化,而人通过改造对象的活动消化精神产品,使之转化为主体意识的一部分,即客体主体化。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D。

在线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