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杭州师范大学中国文学(同等学力加试)之《中国当代文学史》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你如何看待《马桥词典》引起的论争。

【答案】《马桥词典》是对传统小说文体的一次成功颠覆,而它真正的独创性,是运用民间方言颠覆了人们的日常语言,从而揭示出一个在日常生活中不被人们意识到的民间世界。《马桥词典》引起的论争涉及到“文类”归属和小说文体探索的方面,即这种与“传统”的,或“经典”的小说叙事分离的方式的可能性和有效性。

(1)《马桥词典》在文类上的尝试

在90年代后期,与对“现实主义冲击波”热烈欢呼的同时,也存在着对“现实主义”传统叙事已陷入疲惫、衰落的估计。“叙事的衰落”之感觉和探求出路之意识,已经隐含于《马桥词典》的创作构思中。作者探索文类的“自我更新能力”的努力,采取的是尝试“打通”文史哲,将故事、随笔、议论、考证释义、风俗调查等加以综合的方式。

(2)《马桥词典》引起的争论反映小说叙事的趋向

①“跨文体”写作

《马桥词典》引起的论争反映出90年代小说叙事探索存在的一个大的趋向,即“跨文体”的写作,形成一种类乎“百科全书”式的风貌。“跨文体”写作属于长篇小说的“文体”变革,《马桥词典》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文学作品。

②向“纪实”靠拢

《马桥词典》引起的论争也反映了90年代小说叙事存在的另一大趋向,即向“纪实”方面靠拢,或在对生活现象的描述上,叙述者尽力退出那种“自然主义”姿态。《马桥词典》正是这样一部小说,它与90年代末的其他一些刊物专栏、长篇小说都可以放在“纪实”论题中考察。

总之,《马桥词典》虽引起很大的争论,但这部长篇小说没有采取传统的创作手法,而是巧妙地糅合了文化人类学、语言社会学、思想随笔、经典小说等诸种写作方式,用词典构造了马桥的文化和历史,使读者在享受小说巨大魅力的同时,领略每个词语和词条背后的历史与文明,看到中国的“马桥”、世界的中国。小说主体从历史走到当代,从精神走到物质,从丰富走到单调,无不向人们揭示出深邃的思想内涵。可以说,这是一次成功的创作实践,是中国当代文学一个重要的收获。

2. 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受到批判的原因。

【答案】(1)简介

萧也牧的《我们夫妇之间》主要描写知识分子出身的干部李克与工农出身的张同志,虽然家庭背景、文化水平、生活爱好有很大差异,但结婚后融洽而幸福,被当做“知识分子和工农相结

合的典型”; 待到战争结束进入城市之后,思想感情裂痕出现并加深。后来矛盾终获解决,夫妻之间的感情又恢复如初。

(2)受到批判的原因

①点破了建国初期人们思想意识上的矛盾

《我们夫妇之间》点破了建国初期知识分子与普通劳动者,以及代表普通劳动者的人民干部之间的思想意识矛盾。

a. 萧也牧发表此文的时间是1950年,按照作者本人的说法,这篇小说“已酝酿了一二年,构思达数月”,可见是写作在1949年前后。而在那个时代,革命刚刚胜利,由于领导干部们的地位提升,对妻子的各方面也不再满意,纷纷把自己的革命妻子换成胜利太太,制造了建国以来第一次换妻高潮。

b. 领导干部们多出身工农,而胜利太太多是出身于大户的知识分子。所以夫妻之间在思想意识上的断层和不对等,导致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矛盾的情形时有发生。这些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夫妻关系甚至导致婚姻破裂。作为作家,萧也牧敏感地捕捉到矛盾、以及矛盾产生的关键,创作了这篇小说。

②创作方法与写作动机被视为“扭曲”

批评者认为《我们夫妇之间》一文表现了“离开政治斗争,强调生活细节”的那种创作方法,其写作动机是为了迎合“小市民的低级趣味”。

a. 批评者跳出文章本身,直接对小说意识形态进行批判:对于李克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使得“人们会以为这就是我们干部中间普遍存在的现象,客观上是歪曲了现实的”。他们责难作者“依据小资产阶级观点、趣味来观察生活,表现生活”,其对工农干部的描写,表现了“玩弄人物”的态度。

b. 批评者还进一步提高作品错误的严重性质,称它们“已经被一部分人当做旗帜”,用来反对“太枯燥,没有感情,没有趣味,没有技术”的“解放区文艺”,而拥护“留在小市民,留在小资产阶级中的一些不好的趣味”。

总之,对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的这一批评,被赋予了“保卫人民的文艺,现实主义的文艺”的严重意义,透露了这一文学的“保卫者”紧张、脆弱的畸形心态。

3. 简述先锋派小说的特点及代表人物。

【答案】(1)先锋派小说

先锋派小说又称新潮小说,主要是指8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一批具有探索和创新精神的青年作家所创作的新潮小说,代表作家有马原、洪峰、残雪、扎西达娃、苏童、格非、北村、孙甘露、余华等,先锋文学无论在题材范围、思想主题、形式技巧和创作理念上都借鉴和模仿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表现出与传统文学迥然不同的特征。

(2)先锋派小说的特点

①在文化上表现为对旧有意义模式的反叛与消解

作家的创作已不再具有明确的主题指向和社会责任感。如马原的《拉萨河女神》和《冈底斯

的诱惑》等作品中,“怎么写”的问题远远超过“写什么”,小说的主题模糊暖昧或者根本没有主题,作者在为叙事而叙事。

②在文学观念上颠覆了旧的真实观

一方面放弃对历史真实和历史本质的追求,另一方面放弃对现实的真实反映,文本只具有自我指涉的功能。先锋作家们追求新历史主义的创作,如苏童的“枫杨树乡村”系列作品中,以前作品中的那种宏大真实的历史观被消解,使小说得到了可以直接进入人物心灵的途径,原生态地展现历史地表之下的真实的人物生活状态。而马原小说中的那句“我就是那个叫马原的汉人”打破了传统的阅读真实观。

③在文本特征上体现为叙述游戏

文本特征更加平面化,结构上更为散乱、破碎,文本意义的消解也导致了文本深度的消失,人物趋于符号化,性格没有深度,放弃象征等意义模式,通常使用戏拟、反讽等写作策略。像余华的很多小说中,人物根本没有自己的名字,用“1, 2, 3”这样的符号来代替; 残雪的《山上的小屋》中凌乱的梦境、嘈杂的现实,文本结构像她所描写的生活本身一样混乱不堪。

总之,先锋小说对小说叙述方式和语言形式的大胆探索为中国当代小说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它对后来的小说创作有着一定的影响,但是它将“叙述”和“语言”视为小说写作活动的全部意义显然过于偏颇,内容上的凌空高蹈也是其逐渐衰落的原因。

4. 试论舒婷的诗歌创作特点。

【答案】舒婷崛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诗坛,她和同代人北岛、顾城、梁小斌等以迥异于前人的诗风,在中国诗坛上掀起了一股朦胧诗大潮。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 《致橡树》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之一。舒婷的诗歌创作特点表现为以下几点:

(1)通过诗歌把自己和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这种联系主要表现为对现实、土地、祖国的理性而又执著的爱,对理想、未来的信念。在《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首诗中,诗人从自己与祖国命运、共忧患的角度写下了个人和民族之间血肉相连、生死与共的关系。另外一些作品《献给我的同代人》《这也是一切》中,舒婷反复强调责任的重要和实现责任所需要的勇敢、坚强、心灵的力量乃至牺牲精神。

(2)对个性和自我价值的果断肯定与坚持

这里的“个性”是作为一个平民的“个性与自我价值”,这个自我是独立、自尊、灵魂自由的“人”。如《致橡树》一反传统爱情关系中的依附心理,表达出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现代爱情观念。

(3)诗歌蕴含着深厚的“爱”

这种“爱”有时表现为“美丽的忧伤”,有时表现为“沉重的思索”,诗歌在表现方式上则倾向于浪漫主义。她的诗体属于自由诗,但又注重格律的调节,特别注重诗句和诗段的对称。如《致橡树》中的“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思念》中的“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夕阳一般遥遥地注目”。

(4)诗歌的意象,多来自她生活的地域的自然景物

舒婷偏爱修饰性的词语,这和她曲折的内心情感的表达相关。另外,舒婷大量使用假设、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