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许多关于“法治”的名言,如《管子·明法解》“治国使众莫若法,禁淫止暴莫如刑,威不两措,政不二门,以法治国”。现代社会的“法治”是指法律至上,法律对政府权力及对人民具有普遍的约束力,政府与人民要共同尊重和遵守法律。下列各项中对上述两种“法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A.前者是“人治”,后者是“民治”。 B.两者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C.两者都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前者是“民治”,后者是“法治”。
元代废除尚书、门下省,以中书省为最高的行政机关,其长官中书令一职,由皇太子亲任。“惟皇太子立,必兼中书令”,中书令之下,才设丞相。元朝中央机构的这种设置() A.进一步削弱了地方权力。 B.有利于统治辽阔的帝国。 C.与行省制度相互配合。 D.进一步强化了君主专制。
据清代有关资料统计,当时五代之内均无功名的布衣子弟在科举录取的总人数中,约占13.33%,父辈一代无功名的布衣子弟约占33.44%。这一社会流动的速率,同20世纪号称自由之邦的美国大体相当。这种“社会流动”()①为民众提供了参与权力的平台②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③给社会带来一定的生机和活力④有利于政府网罗人才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宰相之用舍听之天子,谏官之予夺听之宰相,天子之得失则举而听之谏官;环相为治,而言乃为功。谏官者,以绳纠天子,而非以绳纠宰相者也„„”该材料表明() A.皇帝和谏官矛盾尖锐。 B.皇帝的权力受到宰相的制约。 C.监察制度适用于监督宰相。 D.谏官的职责是规劝君主的过失。
“唐太宗在未登基前,曾做过尚书令,及太宗即位,朝臣无敢再当尚书令之职,因此尚书省长官尚书令常虚悬其缺”。这反映出唐代() A.宰相有职无。 B.皇权至高无上。 C.三省六部制不成熟。 D.尚书省地位下降。
宋朝有一条规矩,“官员不入酒肆”,一旦发现官员在酒店吃喝,不管公款私款,如果被御史弹劾,重则罢官免职,轻则纪律处分。另一条规矩是,王公贵族“不得取食味于四方”,即不得向各地索要特产和美味佳肴。这些规矩产生的积极作用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