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南昌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学基础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离子键
【答案】离子键是通过两个或多个原子或化学基团失去或获得电子而成为离子后形成的。带相反电荷的离子之间存在静电作用,当两个带相反电荷的离子靠近时,表现为相互吸引,而电子和电子、原子核与原子核之间又存在着静电排斥作用,当静电吸引与静电排斥作用达到平衡时,便形成离子键。因此,离子键是阳离子和阴离子之间由于静电作用所形成的化学键。
2. 异质形核
【答案】异质形核是晶核在液态金属中依靠外来物质表面(型壁或杂质)或在温度不均匀处择优形成的形核方式。
3. 空间点阵
【答案】为了便于分析研宄晶体中质点的排列规律性,可将实际晶体结构看成完整无缺的理想晶体并简化,将其中每个质点抽象为规则排列于空间的几何质点,称之为阵点。这些阵点在空间呈周期性规则排列并具有完全相同的周围环境,这种由它们在三维空间规则排列的阵列称为空间点阵。
4. 热塑性和热固性高分子材料
【答案】高分子材料是由相对分子质量较高的化合物构成的材料,包括橡胶、塑料、纤维、涂料、胶黏剂和高分子基复合材料等。高分子材料按其性能可分为热塑性和热固性高分子材料,其中,热塑性高分子材料可溶、可熔;热固性高分子材料不溶、不熔。利用加热和溶解的方法可将热固性和热塑性材料分辨出来,常用的识别高分子材料的简便方法有经验法、燃烧法、溶解法、仪器分析法等。
5. 非稳态扩散
【答案】非稳态扩散是指在扩散过程中任何一点的浓度都随时间不同而变化的扩散。
6. 晶格常数
【答案】在材料科学研宄中,为了便于分析晶体中粒子排列,可以从晶体的点阵中取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基本单元(通常是最小的平行六面体)作为点阵的组成单元,称为晶胞;晶格常数指的就是晶胞的边长,也就是每一个立方格子的边长。沿晶胞边方向且长度与边长相等的矢量称为晶胞基矢,分别用a 、b 、c 表示。晶格常数是晶体物质的基本结构参数,它与原子间的结合能
有直接的关系,晶格常数的变化反映了晶体内部的成分、受力状态等的变化。
二、简答题
7. 请比较二元共晶转变与包晶转变的异同。
【答案】(1)相同点是:二者都是恒温、恒成分的转变;相图上均表现为水平线。
(2)不同点:
①共晶为分解型反应,包晶为合成型反应;
②共晶线整个过程全是固相线,包晶线只是部分为固相线;
③共晶三角在水平线以上,包晶三角在水平线以下。
8. 均匀形核与非均匀形核具有相同的临界晶核半径,非均匀形核的临界形核功也等于三分之一表面能,为什么非均匀形核比均匀形核容易?
【答案】因为非均匀形核时,用杂质或型腔充当了一部分晶核。也就是说,需要调动的原子数少。
9. 试从结合键的角度,分析工程材料的分类及其特点。
【答案】金属材料:主要以金属键为主,大多数金属强度和硬度较高,塑性较好。陶瓷材料:以共价键和离子键为主,硬、脆,不易变形,熔点高。高分子材料:分子内部以共价键为主,分子间为分子键和氢键为主。复合材料:是以上三中基本材料的人工复合物,结合键种类繁多,性能差异很大。
10.解释冷变形金属加热时回复、再结晶的过程及特点。
【答案】冷变形金属加热时,各自特点如下:
(1)回复过程的特征
①回复过程组织不发生变化,仍保持变形状态伸长的晶粒。
②回复过程使变形引起的宏观一类应力全部消除,微观二类应力大部分消除。
③回复过程中一般力学性能变化不大,硬度、强度仅稍有降低,塑性稍有提高,某些物理性能有较大变化,电阻率显著降低,密度增大。
④变形储能在回复阶段部分释放。
(2)再结晶过程的特征
①组织发生变化,由冷变形的伸长晶粒变为新的等轴晶粒。
②力学性能发生急剧变化,强度、硬度急剧降低,塑性提高,恢复至变形前的状态。
③变形储能在再结晶过程中全部释放,三类应力(点阵畸变)清除,位错密度降低。
(3)晶粒长大过程的特征
①晶粒长大。
②引起一些性能变化,如强度、塑性、初性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