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华东交通大学709马克思主义理论概论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辨析题
1. 既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因而变革生产关系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答案】该说法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历史上的各种生产关系都是适应一定的生产力发展需要而产生的。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需要的产物,只有当它为生产力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时才能够存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本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便由新变旧,走向自己的反面。
每一种生产关系都是在一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当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时,人们就要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变革生产关系能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取决于变革后的生产关系是否适合生产力性质。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变革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如果变革过后的生产力不适应生产力的性质,那么生产关系就会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超越生产力发展要求进行生产关系的变革不仅不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而是对生产关系的反作用规律的错误运用,是会对生产力带来破坏的。这己为实践所证明。
2. “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
【答案】该说法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属于英雄史观,是错误的,判断理由主要有:
(1)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这是在社会认识史上长期困扰人们的难题。唯物史观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它不仅从客体的角度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而且从主体的角度回答了人民群众和个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但是也充分看到了历史人物在推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作用。
(2)唯心史观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基本前提出发,台认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抹煞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因而这样的观点被称为英雄史观。
(3)与唯心史观相反,唯物史观主张,“全部历史本来是由个人活动构成,而社会科学的任务在于解释这些活动”。人是现实的社会中的人,要说明历史创造者问题,必须全面、具体、历史地考察和分析人们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创造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而英雄人物则起到了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
3.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答案】该说法正确。具体分析如下:
这一原理不仅在哲学史上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社会的本质,而且进一步说明了实践在人和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具体表现为:
(1)实践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
任何生命物质都有自己的存在方式。社会的主体是人,人以实践作为自己的存在方式。
①从人类生存的前提来看,正是实践活动不断地创造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
②从人与动物的区别来看,动物是在消极地适应自然的过程中维持自己的生存,人则是在利用积极地改造自然的实践过程中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成为社会的主体。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2)实践创造了人的基本特征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
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a. 实践内在地包含着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其意识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又构成了基本的社会关系,即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实践以浓缩的形式包含着全部社会关系,成为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b. 实践尤其是物质生产实践,是人以自身的活动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仅同自然界发生联系,而且人与人之间也必然要结成一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相互制约,共生于物质生产实践中。
c. 人与其意识的关系也生成于实践活动中。实践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实践者头脑中作为目的以观念的形式存在着,而这个目的又决定人们活动的方式和方法。
d. 自然界与人类社会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现实性的自然基础。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不断改变自然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通过人的实践活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了实践与物质世界的客观辩证的发展图景。
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a. 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自身,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
b. 在整个社会生活过程中,物质生产实践具有基础和决定作用。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这三种实践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作用,并对象化为社会的基本结构,即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
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a.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首先是通过物质生产,所以说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b. 社会发展不过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过程。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是人们
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的实际体现。可见,实践活动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
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社会的人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一切社会现象最后的根源。人通过实践活动把握物质世界,又通过实践活动改造物质世界,并改造人自己。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社会是实践的产物和过程。
4. 剩余价值是剩余劳动的特殊表现。
【答案】该说法正确,具体分析如下:
剩余劳动是劳动者生产自己和家属生活必需品的必要劳动以外的劳动。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新价值。剩余劳动的出现和发展,是社会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与社会形态无关。但剩余劳动的占有状况则体现了各种不同的社会生产关系。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剩余价值是剩余劳动的凝结,是剩余劳动的特殊表现。
5.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答案】题中观点表述正确。
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主要原因有:
(1)经济全球化的积极作用:
①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是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社会分工得以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可以在国际社会流动和优化配置,由此可以带来巨大的分工利益,推动世界生产力的发展。
②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积极影响:由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占据优势地位,在制定贸易和竞争规则方面具有更大的发言权,控制一些国际组织,所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
③对发展中国家的积极的影响:
第一,经济全球化使资源在全球范围加速流动,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这一机会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增强经济的竞争力,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第二,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吸引外资,扩大就业,使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第三,发展中国家也可以利用不断扩大的国际市场解决产品销售问题,以对外贸易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
第四,发展中国家还可以借助投资自由化和比较优势组建大型跨国公司,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以便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取更大的利益。
(2)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进程,它在产生积极效应的同时,也会产生消极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