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617文学综合之中国文学史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宫体诗

【答案】宫体诗是指以南朝梁简文帝为太子时的东宫,以及陈后主、隋炀帝、唐太宗等几个宫廷为中心的诗歌。“宫体”是指一种讲求声律、对偶与辞采华美的轻艳靡丽之风,梁代时宫廷贵族不满足于山水的清音,而追求强烈的声色刺激。宫体诗创作特点表现为题材的娱乐性质和对写实技巧的追求。宫体诗发展了吴歌西曲的艺术形式,并继承了永明体的艺术探索而更趋格律化,对唐代律诗的形成起过积极的作用。徐陵编有《玉台新咏》,只收“艳诗”,可以说是宫体诗的合集。直到“初唐四杰”和陈子昂,宫体诗浮靡轻艳的创作风气才得到了根本的改变。

2. 古诗十九首

【答案】《古诗十九首》,古诗组诗名,其所产生的年代应当在东汉顺帝末到献帝前。南朝萧统从无名氏《古诗》中选录了十九首编入《昭明文选》而成的。这些诗反映了汉末中下层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思想感情,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许多诗篇以其情景交融、物我两化的笔法,构成浑然圆融的艺术境界。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它为“五言之冠冕”,锺嵘在《诗品》中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古诗十九首》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在五言诗的发展上有重要地位,在中国诗史上也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它的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为后人师法,几至形成模式。它的艺术风格,也影响到后世诗歌的创作与批评。

3. 诗有六义

【答案】诗有六义是古代诗歌美学用语。它是指《诗经》的“六义”,即“风”“雅”“颂”“赋”“比”“兴”。风指国风,是不同诸侯国和地区的地方乐。诗经中有十五国风,大部分是民歌。雅即雅正,是周朝京都地区的雅正音乐,分大雅和小雅。颂是祭神祭祖的歌舞乐曲,音乐舒缓。而赋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情感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此物比彼物,诗人借用一个事物来作比方。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的歌唱,所以大都在诗歌的开头。

4. 《七发》

【答案】《七发》是西汉辞赋家枚乘的作品,它的出现标志着新体赋——汉大赋正式形成。《七发》是一篇讽谕性作品。赋中假设楚太子有病,吴客前去探望,通过互相问答,构成七大段文字。吴客认为楚太子的病因在于贪欲过度,享乐无时,不是一般的用药和针炙可以治愈的,只能“以要言妙道说而去也”。于是分别描述音乐、饮食、乘车、游宴、田猎、观涛等六件事的乐趣,一步步诱导太子改变生活方式; 最后要向太子引见“方术之士”,“论天下之精微,理万物之是非”,太

子乃霍然而愈。作品的主旨在于劝诫贵族子弟不要过分沉溺于安逸享乐,表达了作者对贵族集团腐朽纵欲的不满。

5. 三家诗

【答案】三家诗是“鲁诗”“韩诗”“齐诗”的合称。三家诗在汉代被立为博士,成为官学。鲁诗源于申培,齐诗源于辕固生,韩诗源于韩婴。齐诗多荒诞,鲁诗多保守。魏时齐诗己亡佚。鲁诗至西晋亦亡,韩诗亡于南宋,现仅有《外传》。三家诗都相当繁琐,解经一字,洋洋千言,也都使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成,所以这三家诗又称为“今文学派”“今文经学”。今文经学,是经学中研究今文经籍的一个流派。

6. 明代四大奇书

【答案】明代四人奇书是指明代四部著名的长篇章回小说,即《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四大奇书”之称与明中后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市民文化勃兴、传统儒家经典遭到怀疑、大众文化需要确立自身经典的社会文化背景相关联,与通俗小说成为大众的主要文化消费对象、通俗文学对大众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社会现实相关联。“奇”,不仅指它内容或艺术的新奇,还包含着对它们所取得的创造性成就的肯定。因此,“四大奇书”的命名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

二、简答题

7. 比较《长生殿》和《桃花扇》艺术结构上的特点。

【答案】《长生殿》与《桃花扇》是清代传奇的代表之作,皆是以涵咏古情事来表达作者的历史观。《长生殿》是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来表达“乐极哀来,垂戒来世”的主旨; 《桃花扇》则是通过写晚明士子侯方域和“秦淮八艳”之一李香君的“离合之情”来写国破家亡的“兴亡之感”。

(1)两剧对历史材料剪裁之比较

①由于创作主旨不同,《长生殿》借“安史之乱”“国倾而复平”来写李、杨生死不渝的“钗盒情缘”,因而“凡史家秽语,概削不书”。对生、旦都进行了“美化”。而且,下本多属虚构,以浪漫主义的手法,采用美丽的神话传说,“借月宫足成之”。

②而《桃花扇》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故侯、李的活动多与政治斗争紧密相关。同时,对生、旦都进行了“拔高”。上、下本人多属实,以现实主义的手法,稍加提炼,让生、旦相会栖霞山,双双断除花月缘而遁入空门。

③两剧相同处在于写政多属实,写情多点染。

(2)两剧结构线索之比较

《长生殿》和《桃花扇》两剧结构线索的特点都是双线结构,两线交错,形成对比,互为因果,有主有从。但不同之处在于:

①《长生殿》描写爱情戏一线重于反映政治戏一线; 《桃花扇》反映政治戏一线重于描写爱情

戏一线。因此,两剧结构线索,谁主谁从,恰好相反。

②《长生殿》和《桃花扇》两剧都应用了“钗盒”“扇子”这种具有象征性的事物分别作为关合两条线索的枢纽。但两者仍有区别,《长生殿》中的“钗盒”主要是李、杨爱情的象征和见证,而《桃花扇》中的那柄血染的“扇子”,不仅是侯、李坚贞爱情的象征,更是南明王朝兴亡的见证。

③人物的设计安排上也各有差异。《长生殿》生、旦两人贯穿全剧,忠奸仅是穿插其中,因而人物关系较为单纯。而《桃花扇》贯穿全剧的人物除生、旦外,还有老赞礼、张瑶星等重要人物,因此,其人物关系较为复杂。

(3)两剧结构布局之比较

《长生殿》和《桃花扇》两剧都分上下两部,但结构布局艺术却有区别:

①从整体结构布局看,《长生殿》的上本布局严谨有致,下本布局松缓失度。而《桃花扇》的上下本均布局严谨周密。

②都采取了悲喜剧交织,文武场错落的对比安排方法。但它们在矛盾冲突的设置卜却不同。在《长生殿》中,男女主人公的矛盾冲突较多,而男女主人公与其他人物,特别是反面人物的正面冲突很少。《桃花扇》恰好相反,剧中男女主人公的矛盾冲突较少,而他们与其他人物,特别是反面人物的正面冲突却很多。

③结局安排不同。《长生殿》是浪漫主义的月宫仙会,《桃花扇》是现实主义的遁入空门。

8. 简述韩、柳古文思想之异同。

【答案】韩愈、柳宗元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更为明确、更具现实针对性的古文理论,但是他们的古文思想也不尽相同。

(1)相同点

“文以明道”是韩柳占文运动共同的理论基础。兴圣人之道,除时政之弊是他们的共同理想。“文以明道”的口号由韩愈首先提出,而柳宗元予以发挥,在具体内容上加以阐释。

(2)不同点

①排斥、信仰的对象不同

韩愈排斥佛老,但迷信天命鬼神; 柳宗元则反对天命,但却尊佛。韩愈举起古文运动的大旗,革新文章内容就是与颂德艳情之作相对抗。从这一意义上说,韩愈的排佛无疑是正确的。柳宗元的好佛是与他反对天命观的唯物主义思想相矛盾的,说明其唯物论并不彻底。

②侧重点不同

韩愈侧重于道德教化,柳宗元侧重于解决实际问题。

因为注重道德教化,所以韩愈写下了像《原道》《原性》《原人》那样专门性的哲学文章。柳宗兀则一再申明,他的“道”是“辅时及物之道”。“辅时”就是辅助时政,“及物”就是惠及人事,他就是主张“道”要接触到实际事物。因此,他在被贬之时精心治理柳州,政绩彪炳,他的美政被当地人民传为佳活。在《杨评事文集后序》中,他也提出了“文之用,辞令褒贬,导扬讽谕”的观点,肯定了文学评价、批判现实的作用。

③论“道”的角度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