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媒教育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硕]之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概念题

1. 中国广播公司

【答案】中国广播公司是台湾最大的广播机构,受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和台湾当局的“行政院”双重领导。其前身是“中央广播电台”,1928年8月1日在南京开播,1949年迁台湾后,改组为“中国广播公司”。该公司总部设在台北,发射基地遍布台湾全省,有9个分台,28个转播台,使用133个频率172部发射机全天24小时播音,总发射功率达3714千瓦。该公司分对海外广播、对大陆广播和对台湾省内广播三个方面。1957年10月,该公司首先一次性推出10个“综合节目”,此后,“综合节目”开始在台湾各广播电台盛行,提高了该公司各广播电台的影响力。

2. 新闻编译社

【答案】新闻编译社是邵飘萍1916年8月在北京创办的一家通讯社,北洋政府时期中国最早一家比较有影响的通讯社,以消息迅捷闻名,每天晚上发稿一次,内容有本社采写的消息和翻译的外电两部分,每日总有一二特殊稿件,颇得各报好评。该社稿件主要供给北京各报,外国驻京记者也多有参考。虽然不具备面向全国媒体发稿的实力,但仍是北京地区“具有现代通讯社观念的第一个新闻通讯机构”。

3. “三·一”事件

【答案】“三·一”事件是在港英政府当时抑“左”护“右”、亲美拥台的立场下,“左”派报纸与港英当局发生冲突的结果。1951年12月,香港九龙东头村发生一场大火,使16000多人沦为灾民,因为这一地区的居民多为爱国拥共的工联会会员,他们怀疑大火是有目的的纵火案,遂开展了大规模的群众运动。《大公报》、《文汇报》、《新晚报》也大造反对港英当局的舆论。中共华南分局对此十分支持,决定于1952年3月1日派出慰问团到香港支持灾民的斗争。因此,3月1日这一天,港英政府如临大敌,明令禁止慰问团入境,而周恩来总理得知消息后,命令广东有关部门火速拦截慰问团,不准慰问团去香港; 同时通知《新晚报》立即刊登慰问团不再来香港的消息。但聚集的群众并不知内情,与港英警察发生了大规模冲突,警察开始射击造成多人伤亡,史称“三·一”事件。

4. 王韬

【答案】王韬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报人和报刊活动家,早期的维新思想家。1867年,王韬旅英二年,两度访法,加深对西学与西方时政的了解,并于1869年参与《六合从谈》的编撰。1874

年,王韬创办《循环日报》,并主持笔政十年,撰写大量评论,评论中外时事政治,鼓吹强中攘外变法自强,成为中国最早的报刊政论家。其政论文体不拘一格,有所创新,后形成一种新的报章文体,对当时文坛和以后维新报人影响极大。1883年,王韬将其部分政论汇编成《孜园文录外编》,这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本报刊政论文集。王韬关于办报的言论代表了维新变法前报刊理论的最高成就,奠定了近代报刊理论的基石。

5. 《立报》

【答案】《立报》是由成舍我主办的一张4开小型报纸,于1935年9月20日在上海创刊。它实行精编方针,以较小的篇幅承载较多的内容,售价低廉,力求使读者“能读、必读、爱读”。由于有爱国进步人士和中共地下党员参加工作,《立报》也积极宣传抗日救亡。1937年抗战开始后,该报继续进行抗日救国宣传,以“对内和平,对外抗战”为主张,积极报道各界救亡组织的活动,大力反映淞沪抗战的壮举,报道八路军战绩。1937年11月,由于口方对租界施加压力,该报被迫停刊。1938年4月,在香港复刊。

6. 《中国青年》

【答案】《中国青年》是中共团中央的机关刊物,1923年10月20日在卜海创刊,周刊,挥代英、萧楚女、李求实等先后担任主编。1927年10月停刊。在大革命时期,《中国青年》是办得最出色、影响很大的刊物之一。它的基本内容有:帮助青年正确对待学习、工作、生活,引导青年走上革命的道路; 评述时事政治,帮助青年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提高觉悟; 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同各种反动的、错误的思想做斗争。从内容到形式符合青年的需求,是《中国青年》的特色。

7. 《香港华字日报》

【答案】该报于1872年4月17日创刊,由陈霭亭创办、英文《德臣报》馆出版发行。前身是英文《德臣报》的中文版一一《中外新闻七日报》。宗旨:“期以世界知识,灌输于国人,以国内政俗,报告于侨胞,使民智日开,而奋其爱国之念”。以报道船期、货价、行情等商业信息为主。《华字日报》以后逐渐发展成为香港著名商业大报之一,直至1941年12月25日日军占领香港时,才被迫停刊。前后达77年之久。

8. 《学灯》

【答案】《学灯》是上海《时事新报》副刊,“五四”时期四大副刊之一。1918年3月4日,《时事新报》最先对副刊进行改革,创办起《学灯》副刊,初为周刊,因大受读者欢迎而不断扩版,由周二刊、二日刊最后于1919年12月改出日刊,由不足一版扩为两版,1922年改出4开4版。《学灯》主要接受西方国家的学术文化,也曾刊登过讨论社会主义的征文。李大钊、陈望道的文章和郭沫若早期的诗作在读者中有一定影响。初由张东荪主编,后继逐步有俞松华、宗白华等。后来该刊向右转,脱离了进步文化的潮流。

9. 《军人日报》

【答案】《军人日报》是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政治部训练部主办的对开大报,1926年4月1日在广州创刊,宗旨是:“提高军人之政治观念,使军队真正成为拥护人民利益之军队”,“提倡军民合作”,“促进国民革命”。它大量报道国民革命军各军的活动,反映军人的生活和要求,又向军人介绍全国下农运动的形势,揭露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勾结活动,还刊载了关于苏联的消息。同年8月,在湖南衡阳改组为北伐军总政治部主办的《革命军日报》,先后在长沙、南昌、武汉出版,郭沫若、潘汉年、杨贤江继任主编。

10.拉里·金

【答案】拉里·金是美国著名主持人,有“世界最富盛名的王牌主持人”之称。他是第一个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的脱口秀节目主持人。拉里·金以主持电台脱口秀著称。1985年,CNN 聘请他担任节目主持人,开播了“拉里·金现场”节目。这个节目成为了CNN 收视率最高的节目之一。拉里·金的卞持特点直接、有人情味、随机,提问方式单刀直入,‘针见血,又温文尔雅,注重受访者的感受。他一共为有线电视新闻网录制6000多次访谈,访谈嘉宾包括历任美国总统、国内外政治人物、娱乐明星、体育明星和无数普通人。

11.“野百合花”事件

【答案】“野百合花”事件是中国新闻史上的一出悲剧。1942年3月王实味连续推出《政治家·艺术家》、《野百合花》两篇文章,认为“揭破清洗工作不止是消极的,因为黑暗消灭,光明自然增长。”他的文章被国民党利用,形成了巨大的社会思潮,与延安热烈的时代氛围形成了一种极不和谐的冲撞。由于王实味不肯承认自己有错误,批评不断升级,由思想政治错误上升成“托派’,、“国民党特务’,,最后被逮捕。1947年7月1日,王实味被晋绥公安总局秘密处死,年仅四十一岁。这一事件又称“野百合花”事件。

12.《万国公报》(上海)

【答案】《万国公报》是近代在上海最有影响的中文宗教性报刊。该刊的前身是1868年9月5日创刊的《中国教会新报》,由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创办并担任主笔,以宣传宗教教义、联络教徒教友、报道教会活动为宗旨。1874年出至301期时更名为《万国公报》,读者对象扩大到官员、士大夫、商人等各界人士。内容方面,占主要篇幅的是中外新闻、西学知识、行情物价等商业信息,并增设论说,目的是为了影响和干预当时正在进行着的洋务运动。1883年,该刊因林乐知忙于他务停刊。1889年上海广学会恢复出版《万国公报》,改为月刊,仍由林乐知主编,李提摩太等参与编撰。该报复刊后明确把“开放”中国中上层人士的思想作为主要任务,大量发表涉及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军事问题的新闻和评论,大量介绍西学知识,逐渐引起社会注意。1894年维新思潮兴起后,该刊大谈变法革新,提出过许多建议和具体措施,产生了广泛影响。1907年因林乐知病逝停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