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622政治学原理考研强化班模拟试题及答案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政治认知
【答案】政治认知是指政治主体对于政治生活中各种人物、事件、活动及其规律等方面的认识、判断和评价,即对各种政治现象的认识和理解。政治认知过程是认知者、被认知者和情境等因素交互作用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分为政治知觉、政治印象和政治认知判断三个环节。
2. 政治冷漠
【答案】政治冷漠表示一种心理状态,但在政治行为的研究中,政治科学赋予了它行为方面的意义,借以表示参与行为的缺乏。政治冷漠是消极的政治态度在政治行为上的表现,即不参加政治生活,公民对政治问题和政治活动冷淡而不关心。作为政治参与的一种行为方式,政治冷漠可能出自四方面的原因:
①经过长期的政治浩劫之后,公民对社会政治生活疲倦反感或对于政治目标失去信心而对政治无动于衷;
②政治权力的权威基础和效力下降,由此引起政治参与的功能下降;
③政治权力和政府的公信力下降,人们对于政治管理的信任程度下降,进而导致政治参与积极性的下降;
④在社会制度完善的国家,在正常情况下,因为政治机构已替其成员解决大部分问题,故有些公民觉得其关心政治与参加政治与否均无所谓,从而不参与政治。政治冷漠虽然表明了公民一定的政治态度,也可在特定意义上影响政府政策,但政治冷漠不利于政府对实际情况的掌握,容易出现决策的专断。而且,如果是因公民对政府失去信心而采取的政治冷漠,在一定条件下有可能发展为政治小服从,甚至导致政治反抗。
3. 政治制度化
【答案】政治制度化,就是政治活动的组织原则与组织程序不断取得社会认可,并得到大多数社会成员普遍遵守的过程。任何政治系统都试图将系统内的成员的政治能力纳入到一个经常的、可预测的制度化渠道。制度化程度低或缺乏制度化政治参与通道的政治系统,必然难以维持自身结构的稳定性。
4. 政治体系
【答案】政治体系是政治关系的组织实体和制度的体现,包括两个方面内容:
①社会政治组织,它是人们通过或试图通过政治权力来实现自己的利益和权利而按照一定原则和
规则结成的集合体。
②政治制度,它是政治权力按照不同的利益要求,为实现社会政治的有序运行而对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关系和活动方式所作的法定规约。
在当代政治生活中,社会政治体系的基本构成部分包括:国家及其政治制度、政党及政党制度、政治社团及其运行规则。
5. 议会共和政体
【答案】议会共和制是指政府(内阁)由拥有多数议席的政党组成并对议会负责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在议会共和制国家中,总统是“虚位”国家元首,议会掌握立法权,内阁首脑由议会选举产生并组织政府,政府要向议会负政治责任,如果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政府必须辞职或者请求总统解散议会,重新大选。西欧的共和制国家采用这种政休的较多,如德国、意大利、奥地利等。亚洲的印度、新加坡等也实行这种政体。
二、简答题
6. 如何认识革命与政治现代化的关系?
【答案】(1)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上的任何一次真正的革命,都将使社会发生急剧的变化和飞跃发展,因为它宣告了旧制度的灭亡和新制度的诞生。这是历史发展中的质变。或者说,革命是政治现代化的重要手段。
(2)亨廷顿说:“一场全方位的革命,包括摧毁旧的政治制度和合法性模式,动员新社会集团参与政治,重新界定政治共同体,接近新的政治价值标准与合法性的新概念,由新的、更有活力的政治精英掌握政权,以及建立新的、更强有力的政治制度。就政治参与的扩张而言,一切革命都包含着现代化; 就新的政治秩序模式的建立而言,某些革命还包含着政治发展。”这不仅是对某些资产阶级革命成果的总结,更是对社会主义革命作用的评价。
(3)革命可能是现代化的新起点,但革命不是万能的,一个国家不能永远处于革命性的政治运动状态; 否则,这个国家就没有机会进行现代化建设。革命的成果也不是一劳永逸的,革命不可能使新的政治体制绝对完善。完善的手段只能是改革,而不是革命。
7. 政治权利有哪些特性?
【答案】政治权利是在特定的经济社会关系及其体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由政治权力确认和保障的社会成员和社会群体的主张其共同利益的法定资格。政治权利的内容是对于共同利益的主张,形式是社会成员和社会群体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法定资格,行为上表现为政治权利法定范围内的自主性。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它体现为个人政治权利和集体政治权利。政治权利的特性包括:
(1)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共同利益和政治权力具有强烈的阶级特性,由此决定了政治权利具有相应的阶级特性,因此,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具有不同阶级特性的政治权利。政治权利的这些阶级特性,是其根本特性。
(2)政治权利具有主体的相对个体性。政治权利的相对个体性,是指政治权利属于相对共同利益意义上的社会个体的政治权利,而且政治权利的实现归根到底是相对共同利益意义上的社会个体的权利实现。利益关系中共同利益的公共性和政治权力的主体利益性,经过政治权利形成的矛盾
运动,转化为政治权利主体的相对个体政治资格。
(3)政治权利具有法定规范性。作为社会成员的法定政治资格,政治权利体现着社会政治生活的基本准则,规定着政治权力和社会成员进行政治行为、从事政治活动和承担政治义务的范围、内容和方式,因而政治权利具有规范性的特点。政治权利的规范性,导源于政治权利主体所处利益关系中共同利益的非市场实现性,也是政治权力的强制约束性在政治权利主体法定政治资格上的转化。
(4)政治权利具有权利主体的自主性。政治权利是社会成员在法定范围之内自由从事政治活动的政治资格,因而它具有权利主体自主性的特点。政治权利主体的自主性,是由该权利主体所处利益关系中共同利益的单一性转化而来的,也是政治权力的专属排他性在政治权利主体法定资格上的转化。
(5)政治权利具有权利义务的统一性。政治权利是政治权利和政治义务的有机构成,政治权利和政治义务是一切政治权利内含的两个方面。政治权利的权利义务统一性,肇始于共同利益的相对独立性,也是政治权力的扩展性在政治权利形成过程中作用的结果。
(6)政治权利具有自由价值性。作为主张和实现共同利益的法定资格,政治权利具有特定的公共价值含义。政治权利的特定基本价值,是政治权利主体在法定范围内进行政治生活的自由。政治权利内含的这一基本价值,是共同利益多重价值中的特定价值在主张和要求共同利益的特定主体资格中的体现,也是政治权力多重职能性在政治权利资格上的转化体现。
8. “政治是对于一种社会价值的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试评述。
【答案】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具体分析如下:
(1)这是人类政治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些思想家、政治家对于政治的一种朴素看法。其代表主要有:中国儒家学说认为政治与道德是一体两面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形成了从道德到政治的内外统一逻辑。其对于政治的阐释寄托着对仁义礼智信的道德价值的追求。古希腊柏拉图认为,政治的本质问题在于“正义”,因此,他的理想国就是“正义”之国,提倡智慧、勇敢、节制、正义四种美德。亚里士多德则把政治等同于“最高而最广的善”,认为它是人们相互问的一种道德性结合。
(2)这种观点从道德和价值角度出发解释政治,强调了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价值取向,指出了人们对于政治的期望和价值要求,显示了对于社会政治生活目的的把握,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成员对于社会政治生活和活动的道德衡量标准。这种政治观在很大程度上蕴含着人们对于政治生活超越现实的追求和要求,是一种理想主义的政治观。
(3)但是,这种政治观是从应然的角度来解释政治,必然使得政治具有神秘和思辨的色彩,因而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社会政治生活,也不能深刻揭示政治价值背后的社会本质内容。
9. 政治统治成败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答案】政治统治的成败的基本经验是说到底是要解决民生和民主问题。
(1)民生问题。无论是政治制度的崩溃还是政权的轮换,在很大意义上是统治者未能解决民生间题。政治权力的轮换也取决于民生的满足程度。在定期选举的政治中,当执政党不能搞好经济时,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