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沈阳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815微观经济学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借款约束
【答案】借款约束是指一些消费者在需要借贷来满足现期消费使一生消费平滑时,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使得消费者的现期消费不能大于现期收入。借款约束可以表示为。在存在借贷约束时,消费者选择的现期和未来的消费组合就必须既满足时际预算约束,又满足借贷约束。
2. 流动性陷阱
【答案】流动性陷阱又称凯恩斯陷阱或灵活陷阱,是凯恩斯的流动偏好理论中的一个概念,具体是指当利率水平极低时,人们对货币需求趋于无限大,货币当局即使增加货币供给也不能降低利率,从而不能增加投资引诱的一种经济状态。
当利率极低时,有价证券的价格会达到很高,人们为了避免因有价证券价格跌落而遭受损失,几乎每个人都宁愿持有现金而不愿持有有价证券,这意味着货币需求会变得完全有弹性,人们对货币的需求量趋于无限大,表现为流动偏好曲线或货币需求曲线的右端会变成水平线。在此情况下,货币供给的增加不会使利率下降,从而也就不会增加投资引诱和有效需求,当经济出现上述状态时,就称之为流动性陷阱。
尽管从理论上可以推导出流动性陷阱的存在,但现实经济生活中还没有发现该经济现象。有的经济学家认为,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经济出现了类似于流动性陷阱的现象。
3. 政府购买
【答案】政府购买是指各级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如政府设立法院、提供国防、建设道路、开办学校等方面的支出。政府购买可直接计入GDP 。政府购买只是政府支出的一部分,政府支出的另一些部分如转移支付、公债利息等都不计入GDP 。
4. 绿色GDP
【答案】绿色GDP 也称绿色国内生产净值,是指在名义GDP 中扣除了各种自然资源消耗之后,经过环境调整的国内生产净值。
大体上,绿色GDP=GDP-自然资源消耗和环境退化损失-(预防环境损害的支出+资源环境恢复费用的支出+由于优化利用资源而进行调整计算的部分)。绿色GDP 这个指标,实质上代表了国民经济增长的净的正效应。绿色GDP 占GDP 的比重越高,表明国民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越高,
负面效应越低,反之亦然。绿色GDP 揭示了经济增长过程中的资源环境成本,成为新的发展观指引下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一个重要概念和指标。
以GDP 作为核算国民经济活动的核心指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它不能反映经济增长过程中付出的代价、不能反映居民的福利水平等。正因为GDP 指标有这些局限性,在关于GDP 的争论中,国际组织引入绿色GDP 的新概念。世界银行1997年开始利用绿色GDP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来衡量一国(地区)的真实财富。尽管绿色GDP 目前在核算上还存在不少技术难题,但这一设想的方向是正确的,也符合科学发展观。
5. 托宾q 比率
【答案】托宾q 比率是指企业股票的市场价值与资本重置成本的比率。这里的资本重置成本是在现有的产品市场条件下,重新创办该企业的成本。股票的市场价值反映的是股票持有者对企业资产的剩余索取权的价格预期。因此,q=企业的股票市场价值/新建造企业的成本。
如果企业的市场价值小于资本的重置成本,即q<1时,说明买旧的企业比建设新企业便宜,于是就不会有投资; 相反,如果企业的市场价值大于资本的重置成本,即q>1时,说明新建造企业比买旧企业要便宜,因此会有新投资。就是说,当q 较高时,投资需求会较大。
可以看出,投资是q 值的增函数。托宾通过q 值把金融市场和实际经济活动联系起来,推进了传统投资理论的发展。
6. 投资乘数
【答案】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在两部门经济中,
投资乘数,
即。可见,边际消费倾向越人,或边际储蓄倾向越
; 征收比例税时, 。小,则投资乘数就越大。在三部门经济中,征收定量税时
由于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投资增加会引起收入多倍增加,投资减少会引起收入多倍减少,由于这是凯恩斯最早提出来的,所以投资乘数又称为“凯恩斯乘数”。
投资乘数发挥作用需要具备一定的前提假设,即:社会中存在闲置资源;投资和储蓄的决定相互独立;货币供应量的增加适应支出增加的需要。
二、简答题
7. 图横轴y 为国民收入,纵轴r 为利率。试判断A 点处的经济状态,并说明理由。
图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答案】图中的A 点表示的收入和利率组合处于这样一种非均衡的经济状态:在产品市场上,产品的供给大于产品的需求,即存在超额的产品供给; 在货币市场上,货币的供给大于货币需求,即存在超额的货币供给。理由如下:
(1)IS 曲线表示产品市场均衡状态下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当产品市场达到均衡时,产品的供给和需求相等。根据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产品的供给和需求相等即表示储蓄和投资相等A 点在IS 曲线右上方,在这样一种非均衡状态下,保持国民收入不变,利率必然需要下降才能回到IS 曲线代表的均衡状态上。国民收入不变,储蓄则不变,利率下降则投资将上升。因此,只有在投资增加时,投资才能等于储蓄。可见A 点处于投资小于储蓄的非均衡,即产品市场上存在超额供给。
(2)LM 曲线表示货币市场均衡状态下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当货币市场达到均衡时,货币的供给和需求相等。A 点在LM 曲线左上方,在这样一种非均衡状态下,保持国民收入不变,且货币供给不变。由十交易货币需求仅受收入影响,因此交易货币需求量不变,而此时需要利率下降才能回到LM 曲线代表的均衡状态,利率下降,投资货币需求增加,因而总的货币需求增加。可见只有增加货币需求才能使得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因而A 点代表货币市场上存在超额货币供给。
8. 简述货币政策起作用的途径。
【答案】凯恩斯认为货币政策的作用是通过货币供给量影响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产出的途径实现的,但另外一些经济学家认为,货币供给量对产出的影响并不一定是通过利率实现的。他们提出了货币政策起作用的其他一些途径的理论。
第一种理论认为,货币政策影响产出是因为利率的变动会影响人们的资产组合,进而影响投资。
第二种理论认为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造成较低的利率,因而导致股票价格和长期债券价格上升,对收入的预期使人们感觉更为富有,从而消费水平提高,导致总需求增加。
第三种理论认为政府实施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时,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会增加,从而形成超额准备金,扩大了银行的信用基础,使得银行能够放出更多的贷款。银行要吸引企业贷款,就会降低贷款利率,从而导致企业投资增力口。
第四种理论认为,在开放经济中,货币政策可以通过汇率变动影响进出口从而对总需求发生作用。尤其在实行浮动汇率情况下,当银行收’紧银根时,利率卜升,国外资金会流入,干是,本币会升值,进出口会下降,从而使本国总需求水平下降。
第五种理论则注重可利用的信用规模,认为中央银行的行动可促使银行发放更多或更少的贷款,或以更宽松或更严格的条件发放贷款。
9.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可以解决失业问题,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答案】(1)这种说法是片面的。在经济处于衰退期时,采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