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河南师范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之中国教育史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单选题
1. 义务教育的基本内涵是:国家与社会有义务确保全体适龄儿童接受法定年限的学校教育、家长有义务送适龄子女接受法定年限的学校教育和( )。
A. 学校有义务为适龄儿童提供公平的教育
B. 适龄儿童有义务接受法定年限的学校教育
C. 公共机构有对适龄儿童开放并进行教育的义务
D. 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不得雇用学龄儿童
【答案】B
【解析】义务教育是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家庭、学校和社会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因此,答案选B 。
2. “升舍”制度是( )创立的。
A. 元代
B. 宋代
C. 唐代
D. 明代
【答案】B
3. 主张“知识是外部现实在人脑中的表征”的学习理论派别是( )
A. 社会建构主义
B. 激进建构主义
C. 皮亚杰理论
D. 信息加工理论
【答案】D
【解析】西蒙、安德森、加涅等认知心理学家认为:第一,学习是信息的接受、贮存和提取的过程; 第二,学习的结果是信息在头脑中的表征:第三,知识以命题网络或产生式被表征:第四,学习的重点是信息的编码。就是说,信心加工理论主张知识是外部现实在人脑中的表征,可以说,这个理论认为人在知识的表征过程中是被动地,所做的只是将外部的东西移到脑袋中去。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一种建构的过程,是个体与环境不断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建构主义则是在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认知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感觉被个体被动地接受,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起来,即学习是积极主动地意义建构和社会互动的过程。
4. 关于如何组织课程内容的问题,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的3条影响至今的基本原则是( )。
A. 基础性、顺序性和整合性
B. 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
C. 基础性、连续性和整合性
D. 基础性、连续性和顺序性
【答案】B
【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对泰勒课程理论基本观点的理解与掌握程度,泰勒在其《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把课程理论归结为四个最基本的问题,第一,学校应该达到那些教育日标,第二,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第三,这些教育经验应如何有效地组织起来? 第四,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第三个问题,泰勒认为必须把学习经验结合在一起,以便形成某种连贯的教学计划。为此,他提出了组织学习经验时必须符合的主要准则,即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连续性是指直线式地重申主要的课程要素:顺序性是指把每一后继经验建立在前面经验基础之上,同时又对有关内容作更深入,广泛的探讨; 整合性是指课程经验的横向关系,这些经验的组织应该有助于学生逐渐获得统一的观点,并把自己的行为与所学习的课程要素统一起来。
5. 关于教学与发展的关系,维果茨基的基本观点是( )
A. 教学跟随发展
B. 教学与发展并行
C. 教学促进发展
D. 教学等同于发展
【答案】C
【解析】此题是对维果茨基有关教学与发展关系认识的考查。根据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的观点,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教学塑造着发展、促进着发展。“教学跟随发展”主要体现的是皮亚杰等人的观点。“教学等同于发展”主要体现的则是桑代克等人的观点。
6. 在社会规范学习与道德品质发展的研究中,班杜拉(A.Bandura )等心理学家的研究重点是( )
A. 道德认识
B. 道德情感
C. 道德意志
D. 道德行为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对社会规范学习的各种理论观点的考查。道德品质分为,道德认知,道德意志、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四个方面。班杜拉等社会学习理论家的研究重点是道德行为,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等认知发展理论家的研究重点是道德认知,精神分析学派和人本主义学派研究的重点是
道德意志或道德情感。
7. 在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中,提出“庶→富→教”这一思路的教育家是( )
A. 孟子
B. 孔子
C. 荀子
D. 老子
【答案】B
8. 晏阳初认为,中国农村问题千头万绪,但基本可以用“愚”、“弱”、“穷”、“私”这四个字来代表,据此,他提出了著名的“四大教育”理论,其中,解决“愚”这一问题的是( )。
A. 生计教育
B. 卫生教育
C. 文艺教育
D. 公民教育
【答案】C
9. 西南联大、西北联大是哪个时期我国著名的两所高等学校? ( )
A.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
B.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C. 抗日战争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
【答案】C
10.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雷佩尔提提出的为接受所有适龄儿童入学受教儿创设的教育机构是( )。
A. 儿童之家
B. 青年之家
C. 国民教育之家
D. 劳作教育之家
【答案】D
【解析】《雷佩尔提方案》是由受到卢梭教育思想影响的雷佩尔提主张颁布的,他重视初等教育,注重革命思想的灌输、科学知识的传授以及劳动技能的获得。
11.( )的设立,标志着中国近代新式教育的发端。
A. 学海堂
B. 京师同文馆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