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传统译论着重译文与原文的对等和忠实,往往忽略译者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作用。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翻译界出现“文化转向”以来,译者主体性得到了学者的广泛关注,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也成为翻译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然而,中国学者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主要局限于译者主体性的界定与描述等方面。鲜有学者将视域融合与期待视野这两个理论结合起来予以探讨。《培尔∙金特》是易卜生创作的一部戏剧作品,由中国翻译家萧乾译为中文。目前国内对《培尔∙金特》中译本的研究不成体系,因此,本文通过萧乾译《培尔∙金特》中译本与诺曼∙金斯伯的英译本译例的对比分析,借描写、分析和对比的方法,意在用视域融合以及期待视野理论研究《培尔∙金特》汉译本的译者主体性。本文主要探讨了两大问题:译者如何将自己的视野与原作以及读者视野加以融合,从而成功地翻译了这部文学作品?视野融合的过程以及译者考虑读者期待视野的过程如何体现了译者主体性?研究发现:译者主体性存在于整个翻译过程中,包括选材、对原文的理解、翻译策略的选择等;视域融合和期待视野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翻译的理解过程是视域融合的结果,翻译的表达过程是译者在充分考虑读者期待视野的基础上达到的译者与读者视域的融合。翻译时,译者可能会向原作和目标读者靠拢,从而体现译者主体性;译者主体性的发挥要基于原文并忠于原文,因为译者不可能与原作及读者的视域完全重合,因此翻译不可能绝对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