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重庆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448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专业硕士]之中国文化读本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程朱理学
【答案】程朱理学是指宋明时代的儒家学说。因其竭力宣扬儒家“大道”,又被称为“道学”。因为他们强调“理”的重要性,又称“理学”。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是二程(程颐、程颗)和朱熹。二程认为“理”既是宇宙万物的最高原则,也是社会伦理纲常的最高原则。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理学体系,认为“理”是形而上的绝对真理,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因此理学被称为“程朱理学”。程朱理学在封建社会影响巨大,在清代走向衰微,称为束缚思想解放的障碍。
2. 四合院
【答案】四合院是中国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之一,在汉族、纳西族、白族广泛流行,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也部分流行,它比较充分地体现了中国的传统观念。四合院的特点主要有:①院落四面均有墙壁,墙壁没有窗子,仅有大门与外面相通,一家之活动,均在院墙之内,与外面不相沟通,是封闭观念的符号; ②房屋布局与家庭成员的住房安排有严格的规定,是家长制的符号; ③专门设有堂屋,是中国人伦理的符号; ④四方房屋之下皆有檐下回廊,檐下回廊和天井成为各房成员交融感情的场所,是融汇亲缘感情、增强内聚倾向的符号。
3. 洗三
【答案】“洗三”,又称“三朝”,是中国汉族在婴儿出生后第三天举行庆贺仪式。在这之前之后,小孩的父亲要向岳父家报喜,所携带的礼物常暗示婴儿性别,如连云港一带以“喜蛋”数目为标志,若生男用单数如89, 99等,若生女用双数如56, 66等。产房或临街门口挂红布、桃枝等物,表示婴儿降生,向乡邻报喜。这一习俗产生很早,《札记》就有生男“设弧于门左”,生女“设悦于门右”的记载。“洗三”是家庭庆贺添人进口的仪式,也是标志新生儿脱离母体降生人世的象征性仪式。北方多用热水浸泡艾叶、花椒等,由老年妇女为婴儿擦身,认为这样做可以去掉胎气。有的地方在给婴儿洗澡时还要唱喜歌,预祝他长大成人之后能够读书做官,出人头地。
二、简答题
4. 分析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
【答案】杜甫是一位集前人大成,又开后人无数法门的诗人,呈现出独特而鲜明诗歌艺术风
格,具体表现在:
(1)沉郁顿挫的风格
杜诗的主要风格特征是沉郁顿挫,沉郁顿挫风格的感情基调是悲慨他的诗有一种深沉的忧思,无论是写生民疾苦、怀友思乡,还是写自己的穷愁潦倒,感情都是深沉阔大的。他的诗,蕴含着一种厚积的感情力量,每欲喷薄而出时,他的仁者之心、他的儒家涵养所形成的中和处世的心态,便把这喷薄欲出的悲枪抑制住了,使它变得缓慢、深沉,变得低回起伏。长篇如此,短章也如此。例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个人的悲痛变成了对于百姓苦难的深沉忧思,留下了无穷韵味。《北征》、《洗兵马》、《壮游》、《同谷七歌》、《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秋兴八首》都是这样的例子。沉郁顿挫,是杜诗的主要风格。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 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
(2)萧散自然的风格
除沉郁顿挫之外,杜诗还有其他的风格。在杜诗的多样风格中,萧散自然,是又一重要特色。闲适情趣,安静明秀的境界,细腻的景物描写,形成萧散自然的特色。这类诗不少,如《水槛遣心二首》其一,鱼鸟自得其乐,在一片宁静的氛围里,生一份闲适愉悦情思。“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江亭》)“仰面贪看鸟,回头错应人。”(《漫成二首》其一)“野船明细火,宿鹭起圆沙。”(《遣意二首》其二)“芹泥随燕嘴,花蕊上蜂须。”
(《徐步》)“仰蜂粘落絮,行蚁上枯梨。”(《独酌》)这些都是萧散心境、闲适情趣的产物。这类风格最有代表性的,是《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把萧散自然的情怀抒写得从容和优雅。《绝句漫兴九首》也是如此。
三、论述题
5. 举例说明《三国演义》塑造特征化人物性格的手法。
【答案】《三国演义》最重要的艺术成就是罗贯中成功塑造的那些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对于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作者罗贯中善于抓住人物的个性特征,注重人物相貌、神态及语言的描写,使用对比、衬托、夸张的方法展现人物形象,使人物个性鲜明生动,实见其作为文学艺术人师之深厚功底。《三国演义》塑造特征化人物性格的手法表现为:
(1)出场定型
如第一回中张飞的出场,“玄德回视其人,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额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豹头环眼,燕领虎须”可见张飞的威武,再加一句“声若巨雷,势如奔马”便将一个莽撞的张飞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擎,飘飘然有神仙之概”这句话是第二十八回掐写诸葛亮出场的,惟妙惟肖,非常传神,与后文关于他智略的描述相互辉映,宛然成章。“身长九尺,髯长二尺; 面如重枣,唇若涂脂; 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短短30个字把关羽的形象完美的呈现到人物面前。
(2)通过语言等方面的描写,凸出人物个性特征
书中两处对关羽形象的塑造,云长曰:“吾于千枪万刃之中,矢石交攻之际,匹马纵横,如入
无人之境; 岂忧江东群鼠乎! ”字里行间,关羽衿傲高扬的神态流露无遗,浩浩荡荡,气势不凡; 关公正色而言曰:“吾乃解良一武夫,蒙吾主以手足相待,安肯背义投敌国乎? 城若破,有死而己。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身虽陨,名可垂于竹帛也。汝勿多言,速请出城,吾欲与孙权决一死战! ”每每读这段文字,都会被关羽的气概所折服。《三国演义》通过这段文字把人们心中的关公形象推至顶峰,完全确立了他一代忠臣的凛然形象。通过外貌、语言、神态等方面的共同塑造,越来越多的生动人物形象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之中。
(3)善用对比烘托等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综观《三国演义》,作者特意布置了诸多对比情节,用来烘托英雄人物伟岸神情。同一画面的对照,最经典的莫过于关羽水淹七军后的画面。关公曰:“汝怎敢抗吾? ”(于)禁曰:“上命差遣,身不由己。望君侯怜悯,誓以死报。”公绰髯笑曰:“吾杀汝,犹杀狗彘耳,空污刀斧! ”关公又令押过庞德。德睁眉怒目,立而不跪,关公曰:“汝兄现在汉中; 汝故主马超,亦在蜀中为大将。汝如何不早降? ”德大怒曰:“吾宁死于刀下,岂降汝耶! ”骂不绝口。”如此一段受降的画面,便将胆小怕事、苟且偷生的于禁和威武英勇、大义凛然的庞德形象跃然于纸上。对比可谓是《三国演义》的经典布置,运用这种手段,罗贯中把人物形象以及作者本身褒贬倾向都渗透出来,起到了画龙点睛的功效。
(4)采用夸张手法表现人物形象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使用最独特的手法就是通过艺术的夸张,刻画出更为深刻的人物形象。小说中许多人物都大量使用了夸张手法进行塑造,像孙策挟死于糜,喝死樊能,凸现“小霸干”形象:赵云在长坂坡七进七出,斩将夺旗,单骑救主成为干古美谈; 张辽威震逍遥津后,江东小儿夜不敢啼等等。另一种夸张手法则是使用虚构的故事情节对人物进行夸张想像,像演义中诸葛亮形象的刻画就大量地使用了虚构夸张的情节因素,像草船借箭、借东风、空城计等。作者之所以进行如此的虚构夸张描写,就是要将诸葛亮刻画成智慧的化身,并将其神化成为半人半神的形象。因此鲁迅先生曾评论说:“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总之,《三国演义》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是通过上述几个方面,虽然这些人物性格缺少发展变化,属典型化形象,但不可否认《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小说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作品,其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不仅给读者留下了诸多优美、生动、鲜明、完整的人物形象,还让读者欣赏到作者卓越的文学才能,并对后来的古典小说人物塑造起到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