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辽宁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634传播理论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概念题

1. 主我/宾我

【答案】主我和宾我理论由美国学者米德提出,米德发现,自我意识对人的行为决策具有重要影响,而自我可以分解为两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面:一方面是作为意志和行为主体的“主我”,它通过个人对事物的行为和反应具体表现出来; 另一方面是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它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的体现。人的思维、内省活动就是一个“主我”和“客我”之间双向互动的传播过程,互动的介质是信息,即“有意义的象征符”

2. 大众传媒的麻醉功能

【答案】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认为,现代大众传播具有明显的负面功能。它将现代人淹没在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的滔滔洪水当中,人们每天在接触媒介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降低了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他们在读、在听、在看、在思考,但是,他们却把这些活动当做行动的代替物。他们有知识、有兴趣,也有关于今后的各种打算,但是,当他们吃完晚饭、听完广播、读完晚报以后,也就到f 睡觉的时间了。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把这种现象称为大众传播的“麻醉作用”,认为过度沉溺于媒介提供的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中,就会不知不觉地失去社会行动力,而满足于“被动的知识积累”。

3. 媒介即信息

【答案】“媒介即讯息”是麦克卢汉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高度概括,其含义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即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因此,从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来看,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麦克卢汉曾说:“正是传播媒介在形式上的特性一一它在多种多样的物质条件下一再重现一一而不是特定的讯息内容,构成了传播媒介的历史行为功效。”

4. 受众

【答案】受众是指大众传媒的信息接受者或传播对象。受众是一个集合概念,最直观地体现为作为大众传媒信息接受者的社会人群,如书籍或报刊的读者、广播的听众或电影、电视的观众等。传播学家克劳斯认为,受众按其规模可以分成三个不同的层次:

①特定国家或地区内能够接触到传媒信息的总人口,这是最大规模的受众;

②对特定传媒或特定信息内容保持着定期接触的人,如报纸的定期读者或电视节目的稳定观

众;

③不但接触了媒介内容而且也在态度或行动上实际接受了媒介影响的人,对传媒而言这部分人属于有效受众,在他们身上体现了实质性的传播效果。

5. 参与式观察

【答案】参与式观察是指研究者深入到所研究对象的生活背景中,在实际参与研究对象日常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所进行的观察。其优点是,可为获得社会现实的真实图像提供很好的方法。参与观察时,由于身临其境,观察者可以获得较多的内部信息,这也是记者喜欢采取暗访手段的原因。其缺点是,所得到的资料往往缺乏可靠性。参与式观察的程序是不明确的,观察无系统,其资料难以用数量表示,其研究结果也无法重复。

6. 监督批评权

【答案】监督批评权是指公众对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进行监督和批评的一项权利。在现代社会里,大众传播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许多传播内容都会直接影响到受众的利益。因此,广大受众对传播媒介的活动拥有进行社会监督的正当权利。受众对媒介活动进行社会监督控制的手段可以分为四种:

①个人的信息反馈;

②结成受众团体,以群体运作方式对媒介活动施加影响;

③诉诸于法律手段;

④通过影响媒介的销售市场来制约媒介活动。

7. 口语传播

【答案】口语传播是人类传播活动的第一个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大致从人类摆脱“与狼共舞”的野蛮状态、组成原始社会开始,一直到文字的出现。即从人类开口说话到用手写字这一漫长时期。口语最初仅仅是一种将声音与周围事物或环境联系起来的符号,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晃的社会实践中,逐渐提高了它的抽象能力,成了种能够表达复杂含义的音声符号系统。总之,口语的产生大大加速了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的进程,直到今天,口语依然是人类最基本、最常用和最灵活的传播手段。

8. 噪音

【答案】噪音原为无线电通信领域的用语,指电波载传输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物理干扰,在引入到传播学研究中后,它指在传播过程中对讯息以及传达、反馈过程中各个环节产生干扰的障碍因素。噪音的概念最早由香农提出,后由德弗勒做了进一步扩展。噪音的存在会使传播的信息发生衰减或失真现象,如电视节目信号播出后发生图像扭曲、声音断续等现象。社会传播的过程中也有噪音干扰现象,如虚假、捏造、歪曲的信息等,社会传播中消除噪音干扰的主要做法有加大正面信息的传播量和传播次数、揭露虚假信息等。

9. 媒介教育(MediaEducation )

【答案】媒介教育(MediaEducation )又称媒介素养教育,是20世纪下半叶在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以及拉丁美洲、亚洲部分地区渐兴渐进的一种新的教学科目,是在大众传媒时代,针对多种媒介对人的影响而提出的一种教育思想和力一法。它以培养人的媒介素养为核心,使人们具备正确使用媒介和有效地利用媒介的能力,并形成对媒介所传递的信息能够理解其意义以及独立判断其价值的认知结构。媒介教育还力图使未来信息社会的人具备有效地创造和传播信息的能力。

媒介素养教育包括三方面的内容:①使受众了解小同媒介形式的特征和信息制作过程,能够自觉掌握个人接触媒介的量和度,清醒认识媒介带来的“快感”和“满足”; ②让受众批判性地解读媒介信息,诸如媒介对现实的再现、媒介的商业性与价值观; ③使受众能够有效地使用媒介,充分利用媒介完善自己。

10.自由主义理论

【答案】自由主义理论又称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是一种传播制度理论。该理论由约翰。弥尔顿在《论出版自由》一书中最先提出,由约翰·密尔的《论自由》一书加以系统化。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坚持个人的重要性,依靠个人和理智活动能力,主张言论和出版自由,进而形成“观点的公开市场”。在此市场中,最好的思想总会得到承认,而最劣的思想则会失去作用。

二、简答题

11.电脑和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发展可能有助于克服知识沟吗? 为什么可能? 为什么不可能?

【答案】传播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为此,传播革命或信息爆炸一类的词汇人们已耳熟能详。知识沟的克服与台,技术是不是决定性的因素,不能妄下定论。

(1)有利因素

①从理论上讲,这些新技术的应用可以惠及所有人。

②正如帕克和邓恩所言:信息业独一无二的最大潜力可能在于,它可以将教育成本降低到某种程度,在这种程度上,社会为所有成员终生提供公开且平等的学习机会。

(2)不利因素

①在实践当中,这些新技术对公众的信息拥有水平,尤其是不同层次公众的信息拥有水平会有怎样的影响,则还不甚明了。

②大多数新科技产品都很昂贵。正是由于费用的缘故,较为富裕的人就比不太富裕的人有更多的机会从新技术中获益。诸如此类的种种原因致使传播技术革命产生不幸的后果,使知识沟进一步扩大。

③鲁宾易发现,富裕者与尚不富裕者之间利用科技能力的差距甚至已经延伸到各种民间组织之间。财力薄弱的组织从电脑技术中所获收益完全不能与财力雄厚的组织等量齐观。

12.“把关人”理论对实际工作有什么意义?

【答案】“把关人”义称“守门人”,此概念最早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的奠基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