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西华师范大学中国文学之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建安七子

【答案】建安七子是汉末建安时期作家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璃、应场、刘桢七人的合称。七子之中除孔融外,均依附曹氏政治集团,都是邺下文人集团中的杰出人物。建安七子的得名源于曹丕《典论·论文》,“七子”以写五言诗为主。五言诗是直到东汉后期才兴盛起来的新诗体,而“七子”的优秀五言之作,写得情采飞扬,变化多致,使五言诗在艺术上更臻于精美。它们在五言诗发展史上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以王粲的成就最高,被刘勰誉为“七子之冠冕”,他的代表作有《登楼赋》。

2. 风、雅、颂

【答案】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它是由音乐性质的不同划分而成的。《风》又称《国风》,一共有15组,国风是当时当地流行的歌曲,带有地方色彩。从内容上说,大多数是民歌。《雅》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颂》是贵族在家庙中祭祀鬼神、赞美治者功德的乐曲,在演奏时要配以舞蹈。《颂》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3. 方回

【答案】方回是元诗人,字万里,号虚谷。款县(今属安徽)人。著有《桐江集》、《桐江续集》、《赢奎律髓》等其诗专主江西,为“江西诗派”之殿军。所著《灜奎律髓》,选唐宋以来律诗加以评论,“于情景虚实之间,三致意焉。而尤以山谷、后山、简斋为标准”。宗唐者多加以非笑,而学律诗者多以其书有路可寻,故传刻甚多。生平事迹见《元书》卷八九。

4. 浙西词派

【答案】浙西词派是清代前期最大的词派,影响深广。其创始者朱彝尊及主要作者都是浙江人,故得此名。该词派其他主要作家还有李良年、李符、沈埠日、沈登岸、龚翔麟。随着清朝统一全国,走向鼎盛,阳羡派悲慨健举、萧骚凄怨之声,渐成难合形势要求的别调异响,以朱彝尊等为代表的浙西词派顺应太平,以醇正高雅的盛世之音,播扬上下,绵亘康、雍、乾三朝。

5. 古文运动

【答案】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叶及北宋时期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因同时涉及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先秦、

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以文明道。除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外,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询、苏轼、苏辙等人也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

6. 上官体

【答案】上官体是初唐诗人上官仪所开创的一种诗体。他的诗多为奉合应诏之作,绮靡浮艳,是齐梁宫体诗的余风。据《旧唐书·上官仪传》记载,上官仪“工五言,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贵显,故当时颇有学其体者,时人谓之上官体”。上官体代表了追求形式技巧与声辞之美的宫廷化倾向,但有一种天然媚美之敛,体现了较为健康开朗的创作心态和雍容典雅的气度,成为代表当时宫廷诗人创作最高水平的典型范式,对律诗形式的发展也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7. 建安风骨

【答案】建安风骨是对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俊爽刚健风格的概括。建安文学以曹魏集团为中心,主要成就在诗歌。建安诗人直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而广泛地反映了动乱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苦难,展示了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后人把建安诗歌的独特风格称为“建安风骨”,其内涵主要有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表现和浓郁的悲剧色彩。“建安风骨”被后世的诗人们追慕着,并成为反对浮靡柔弱诗风的一面旗帜。

8. 俗讲变文

【答案】“俗讲变文”是唐代民间创作的一种新文体。其体裁有说有唱,为佛教俗讲所借用,是变文中的一种。俗讲是僧徒依经文为俗众讲佛家教义、“悦俗邀布施”的一种宗教性说唱活动。“变文”之“变”,当时指变更了佛经的本文而成为“俗讲”之意。变文的体制是散文与韵文相结合而成。散文为讲述之用,韵文用来歌唱。变文分为三类:一是演说佛经故事的宗教性作品:二是演说历史故事讲史作品:三是演说民间传说题材的作品。

二、简答题

9. 简述建安文学的特征。

【答案】建安文学是指从汉献帝刘协建安年间(193~220)下延到魏明帝曹睿太和年间(227~233)这一历史阶级的文学,实际上是以曹魏为中心的文学。这个时期的文学形成了古代诗歌史上第一个文人创作高潮和“建安风骨”这一优良传统,奠定了五言诗在文坛上的坚固地位,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其特征主要表现在:

(1)内容上:反映现实,抒写怀抱

建安文人在他们作品中真实地反映了三国动乱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痛苦,描绘出一幅幅满目疮痍、凄凉残破的乱世灾难图。如曹操的《薤露行》记叙董卓之乱前后的历史事实,弹劾执政者的昏庸无能和军阀的殃民祸国; 《蒿里行》更揭示了军阀混战所造成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悲惨现实,表达了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建安作家还在其作品中抒写了他们希望建功立业、

统一天下的壮志和理想。曹操的《短歌行》抒发民作者年岁老大、功业未竟的感慨、求贤若渴的情怀和统一天下的抱负,真诚感人。《步出夏门外》中的观沧海、《龟虽寿》更是“歌以咏志”的名篇。

(2)形式上:抒情直接,笔调明朗,文质相称

建安文人直接继承了汉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抒情“唯求诚恳”,“不求雕琢”,浑厚朴素,直率自然。建安的优秀作品多产生于战乱年代,形势不允许作家进行艺术上的精雕细琢,往往都是感情激动或紧急情况下一气呵成。建安文学“不尚雕琢”,“不求纤密”,并不是质木无文,不讲艺术,而是恰恰做到了“以情纬文,以文被质”,文质相称,情采兼备。以曹操为例,其诗向以古直质朴著称,然直如“洪波涌起”,气势磅礴,故其言之长短与声之高下皆宜,形式与内容知相契合,诵之余音缭绕,荡气回肠。

(3)风格上:慷慨任气,刚健有力

由于建安作家敢于直抒胸臆,表现个性,因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如曹操古直苍莽,气韵沉雄; 曹丕短歌微吟,婉转清丽; 曹植“骨气奇高,词采化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王粲苍凉悲恰; 蔡琰凄恻; 皆各有特色。但是我们从这些作家的作品中,都强烈地感受到一种共同的慷慨之气,刘勰早就指出:“观其时文,雅好慷慨”,“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这正是建安文学在风格上的基本特征。

10.试述韩柳在散文文体创作上的开拓。

【答案】唐代古文运动之所以至韩、柳始成,主要是因为韩、柳在批判继承古文运动先驱之文论的基础上对儒道进行全面的清理,提出了许多反传统观念的新解,以文章内容的变革带动形式的变革,在散文文体创作取得了较大的开拓,主要表现在:

(1)形式自由,突破传统

按照实用文体划分,《祭十二郎文》是一篇祭文,《愚溪诗序》则是自己诗作的自序。两篇文章文体各异,体现了唐代散文形式自由的特点。一般祭文通常是祭奠亲友的有固定形式的文辞,它形式上讲究句式整齐,音韵和谐。但《祭十二郎文》却一改传统,不单在形式上用的是散句单行,在内容上也重在倾诉痛悼之情,通篇追叙与十二郎的叔侄深情,适应了作者情感表达的需要。而柳宗元的《愚溪诗序》对一般的书序也有突破。一般书序以说明、记叙为主,而《愚溪诗序》重在借序阐发对黑暗政治的不满和抗议,重在议论和抒情。它们都超越了实用文体的范畴,是对实用文体形式的突破。

(2)真情动人,生命鲜活

自由的形式不过是思想情感的载体。散文将浓郁的感情倾注文中,强化了散文的抒情特征和艺术感染力,展示了鲜明的个性特点。读韩柳散文,会感到一股股迎面扑来的感情浪潮,触摸到令人心悸魂动的鲜活灵魂和生命力。如《祭十二郎文》采用生者对逝者直接倾诉的方法,写尽了亲人之间骨肉深情,及最终未能面见死者的深深痛悔和自责,撼人心魄,动人的感情体现在文章的细节中,那是鲜活生命与灵魂的与我们直接的交流。

(3)骈散结合,修辞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