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618教育学基础综合之中国教育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辨析题

1. 杜威实用主义教学主张儿童是教育的中心。

【答案】正确。

实用主义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于美国的一种教育思潮。代表人物是杜威、克伯屈。杜威的代表作是《民主主义与教育》、克伯屈的代表作是《设计教学法》等。

实用教育学认为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教师只是学生成长的帮助者,而非领导者,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强调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中心地位,强调学生的自主和自动,将教师置于辅助地位。他们认为,学生是教育过程的中心,全部的教育教学都要从学生的兴趣、需要出发,教师只能处于辅助地位。这与赫尔巴特等人的“教师中心论”相反。

实用主义教育学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理性主义教育理念进行厂深刻的批判,对20世纪整个世界的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发展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不足之处是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系统知识的传授,忽视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2. 原始社会末期,教育逐渐分化为培养劳心者的专门教育和教化劳力者的社会教育两种类型。

【答案】此观点正确。原因具体分析如下:

(1)氏族公社末期,氏族首领的民主推选转变为世袭,形成最初的部落显贵。这些显贵把权力和财富集中在手里,不断增强其特权,逐渐垄断丁文化教育。

(2)由于生产力的提高,剩余产品的存在,使一部分人脱离生产转为劳心者成为可能。从政治需要来看,伴随军事民主制向君主制的逐步转化,培养劳心者成为官吏的需求与日俱增。

(3)适应社会劳心与劳力分工的需要,教育也逐渐分化为培养劳心者的专门教育和教化劳力者的社会教育两种类型,前者是教胃子,后者是教百姓。两者都是施教,然而,一是专门教育,一是社会教育,教育的目的、内容都不相同。对不同等级实施的教育,势必造成它们朝不同的方向发展。

教育的早期分化,还使教育设施开始呈现出等级差别。《礼记·王制》:“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把庠分为上、下,安排不同社会地位的人,显示一定等级。这种养老和教学兼行的机构,是学校的萌芽。

3. 人是教育的产物。

【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原因具体分析如下:

“人是教育的产物”是一种外烁论的主张,夸大了教育对人发展的影响。它一方面忽视了遗传及成熟等因素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另一方面忽视了人在自身发展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实际上,人的发展是内外因交互作用的产物,教育只是给个体发展提供了外部条件。

4. 培养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制定的。

【答案】此观点正确,具体分析如下:

(1)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2)培养目标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或专业的培养要求,它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3)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两者之间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培养目标的制定受教育目的的制约,但制定培养目标还要考虑教育对象的特点及特定的社会领域对教育的要求。

二、简答题

5. 儒家和道家教育观比较。

【答案】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促使思想战线空前活跃,私学的兴起和养士之风盛行,直接推动了各种学派的发展,形成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影响最大并与教育关系最密切的是儒、墨、道、法。儒家以孔、孟、荀和《礼记》为代表,道家以老、庄和之后的翟下黄老学派为代表。儒家和道家从各自不同的哲学观、世界观出发,形成了不同的教育观。

(1)儒家教育观

儒家学者从人道观,从“仁”的思想出发,提出了自己的教育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①在教育的性质与作用方面,儒家教育观体现为强调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的不可分性,重视教育在社会发展、人格塑造方面的作用。其特别重视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的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不可分割的联系。

②在教育目的方面强调培养有助于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德才兼备的治术之才,强调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儒家关于教育目的的论述,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培养德才兼备的治术之才; 一是突出其伦理政治观。二者的有机结合,便体现为社会与个体的和谐一致的大教育观。

③在教育内容方面儒家强调以德育为本位,兼顾智育、体育和美育,道德论与知识论的统一,道德教育始终被置于儒家教育的首位,儒家教育内容主要是经学。

④在教育教学方法方面儒家教育观体现为强调道德主体的内在自觉,主张“为仁由己”、“反省内求”,注重学、思、行相结合的道德修养方法,强调以道德修养方法含摄知识教学方法,知识教学方法渗透道德修养方法。一般认为,儒家教育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内反映了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是儒家教育思想中最具闪光点的部分,是其精华所在。

(2)道家教育观

道家以自然无为为旨归,它的教育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在教育作用方面,道家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尚贤,使民不争”,从而否定教育的社会功能,主张通过无为不争来达到社会的和谐与平衡。

②在教育目的力面,不同于儒家力求培养的为求获仁义而杀生舍生的君子,道家主张保存人的朴素天性,把自然无为、物我两忘的“善人”,超凡脱俗、消遥自得的“真人”作为自己的培养目标。

③在教育内容方面,不同于儒家以《诗》、《书》、《礼》、《乐》、《春秋》等包括丰富社会知识的经书作为学习内容,道家在批判现实的政教文化和伦理原则的基础上,相应地在学习内容中也抛弃了这些社会知识。道家认为,要使一个人按照自然去发展,就必须直接把握自然本身及其本质与规律,必须以“道”为中心。

不同于儒家把仁义礼智作为社会规范的具体的学习内容,道家所要“为”的“道”是不可用语言、概念来把握的。这种道的规律即是自然无为的法则,“为道”的根本便是体验这种法则,这构成了道家教育的基本内容。道家也注重人的道德教育,但他们极力反对儒家的仁义忠孝礼智信的品德说,提出人应该遵循自然之道,也应无为,保持质朴的本质。

④在教育教学方法方面,不同于儒家重视对经验知识的积累,道家重视的则是对经验事物的逐步远离,由外向内,返回内心的深观远照,排斥间接知识,强调的是一种思辨方式的直观能力。道家强调的“贵师”、“用反”、“虚静’,、“道观”等教育教学原则充满了辩证法的色彩。

6. “教,政之本也; 狱之末也”表达董仲舒什么教育思想?

【答案】“教,政之本也; 狱之末也”是汉朝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的论述,表达了他重视儒家学说,强调儒家道德教育的思想。

(1)“教,政之本也; 狱之末也”。政教即德教,是软的一手; 狱即刑罚,是硬的一手。两手软硬兼施,本末并用、缺一不可,但又非平均用力,而是德主刑辅,共同服务于政,充当政的工具。

(2)董仲舒强调教育在人发展中的作用,他几乎把一个国家的治乱兴废都归之于礼乐教化。他强调政治上首要的事情就是“德教”。王者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教化。他强调教育的社会作用,指出要用“三纲五常”的封建道德,对人民加强思想统治,使他们自觉地听从地主阶级的剥削和奴役,达到“变民风,化民俗”、“万民正”的目的。他认为如果不在政治统治中强调教育的作用,民众就会为了追求利益,挺而走险,便会形成如同洪水一样的灾难。教育就是要起到提防社会“奸邪”的作用。

7. 简述美国1958年《国防教育法》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

【答案】《国防教育法》是美国总统于1958年9月2日批准颁布的,共10章。其颁布的历史背景和蕴含的主要内容分别为:

(1)美国1958年《国防教育法》颁布的历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