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数量经济学802西方经济学之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在要不要政府干预经济的问题上,西方经济学家有哪两种不同意见?
【答案】在要不要政府干预经济的问题上,西方经济学家存在两种不同意见: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主张采用政策来稳定经济,但另外一些经济学家反对干预经济,主张经济自由。
(1)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认为,私人企业经济具有内在不稳定的特性,因此需要政府来稳定经济,并且认为政府能够做到这一点。按照他们的观点,通过实施财政政策或者货币政策,能够影响总需求,从而可以用来调节经济。
(2)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经济波动的根源是外生因素的干扰,社会经济本身会适应这些干扰,市场会对经济环境的变化提供良好的解决办法。他们认为,政府干预政策不但在很大程度上无效,反而还能带来一些坏处。
2. 简述三部门经济中的国民收入的决定。
【答案】在二部门经济中,由于没有对外贸易,总需求由消费c 、投资i 和政府购买g 构成,即总需求AD=c+i+g。而国民收入由总需求决定,y=AD。因此,y=c+i+g·如图所示,横轴表示国民收入,纵轴表示总需求,在45°线上的点都表示国民收入等于总需求。由于消费可以看作收入的函数,且消费与收入正相关c=α+βy ,所以总需求曲线斜率为正,斜率为边际消费倾向β。总需求曲线与45°线交点对应的横坐标就是均衡收入。
图 三部门模型均衡国民收入决定
3. 简述国内生产总值的内涵。
【答案】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 )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国内生产总值的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1)GDP 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
由于经济中会生产出各不相同的最终产品与服务,因而,在商品和服务形态上,是无法将各种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数量相加来得出GDP 的。为了克服这一困难,只能把各种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加起来,用相应的货币代表的价值量加以衡量。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实际上就是用它们的单位价格乘以产量得出来的。
(2)GDP 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
最终产品(final Good)(或服务)是特定时期内最终使用者所购买的产品(或服务)。与之相
,即由某企业生产,被另一企业购买,并且被用比较的是中间产品(intermediate Good)(或服务)
作最终产品或服务组成部分的产品(或服务)。区分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主要是为了避免重复计
GDP 只包括最终产品的价值, 算。这样做是因为中间产品的价值已经包括在最终产品的价格中了。(3)GDP 是一定时期内(往往为一年)所生产而不是所售卖掉的最终产品价值
强调“所生产的”是对“市场价值”的拾遗补缺。GDP 包括现期生产的物品与劳务,不包括涉及过去生产的东西的交易。
(4)GDP 是流量而不是存量
存量是某一时点存在的变量数值,衡量一个既定时点上的数量; 流量是在某一时期内发生的变量变动数值,衡量每一单位时间的数量。GDP 衡量某一特定时期内发生的生产的价值。
(5)GDP 指标一般仅涉及市场上经济活动所导致的价值
像家务劳动、自给自足的产品、使用自有房屋的“租金”等的服务等不经过市场的一些经济活动,则无法被计入GDP 之中。
4. 按照凯恩斯的观点,增加储蓄对均衡收入会有什么影响? 什么是“节俭的悖论”?
【答案】增加储蓄会导致均衡收入下降,这是凯恩斯主义的观点。增加消费或减少储蓄会通过增加总需求而引起国民收入增加,经济繁荣; 反之,减少消费或增加储蓄会通过减少总需求而引起国民收入减少,经济萧条。由此得出一个看来是自相矛盾的推论:节制消费、增加储蓄会增加个人财富,对个人是件好事,但由于会减少国民收入从而引起萧条,因而对整个经济来说却是坏事; 增加消费、减少储蓄会减少个人财富,对个人是件坏事,但由于会增加国民收入从而使经济繁荣,因而对整个经济来说却是好事。这就是“节检的悖论”。
在这个悖论中包含了某些一般理论的因素,即消费对生产的刺激作用。生产决定消费,但消费对生产也有反作用。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是强调了消费的这种作用。从总体上看,生产对消费的制约作用是主要的,但在某些情况下,消费对生产的刺激作用也可以成为主要的。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能力的无限增加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的相对缩小是其基本矛盾的表现之一。总需求不足在经济中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重要的制约因素。
二、论述题
5. 理性预期和适应性预期有何区别?
【答案】预期是指从事经济活动的私人经济主体在对当前的行动做出决定之前,对将来的经济形势或经济变量(主要指价格波动)所作的预测。预期分为适应性预期和理性预期。
(1)适应性预期是指根据以前的预期误差来修正以后预期的方式。“适应性预期”这一术语由菲利普·卡甘于20世纪50年代在一篇讨论恶性通货膨胀的文章中提出。由于它比较适用于当时一的经济形势,因而很快在宏观经济学中得到了应用。适应性预期模型中的预期变量依赖于该变量的历史信息。
适应性预期在物价较为稳定的时期能较好地反映经济现实,西方国家的经济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正好如此,因此适应性预期非常广泛地流行起来了。适应性预期后来受到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批判,认为‘已缺乏微观经济学基础,适应性预期的权数分布是既定的几何级数,没有利用与被测变量相关的其他变量,对经济预期方程的确定基本上是随意的,没有合理的经济解释。因此,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的“理性预期”逐渐取代了“适应性预期”。
(2)所谓理性预期是在有效地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对经济变量作出的在长期中平均说来最为准确的,而又与所使用的经济理论、模型相一致的预期。这意味着作决策的经济主体是为追求最大利益而力求作正确预期的,并可以获得一切有关信息,在预期时不会犯系统错误,变量未来预期值与实际值是一致的。
用通俗的语言来说,理性预期的意思是:在长期中,人们会准确地或趋向于预期到经济变量所应有的数值。
(3)综上所述,理性预期是在有效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对经济变量作出的在长期中平均说来是最准确的,而又与所使用的经济理论、模型相一致的预期。而适应性预期只是表明,人们在形成对现期的预测价格时,要考虑到上一期的预测误差,当上一期预测价格高于实际价格时,对下一期的顶期价格要相应的减少; 反之,则相应增加。
6. 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奠定了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基础。请概括地阐述凯恩斯经济理论的基本框架。(提示:你可以先画一个简要的图表,然后根据这一图表阐述凯恩斯经济理论的纲要)
【答案】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奠定了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基础,这一理论发表于他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图对凯恩斯理论进行通俗化的概括和阐述。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