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23政治经济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怎样理解科学技术和管理在商品价值创造中的作用?
【答案】(1)科学技术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
在现代经济中,人们对于知识、信息和高科技的运用过程中形成了高科技劳动,这种高科技劳动作为生产劳动不但参与价值的创造,而且在价值创造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①科学技术在价值创造和市场竞争中具有决定盈亏的重要作用。根据劳动价值理论,商品交换是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进行,价值量则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非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这对商品生产者具有极重要的意义。因此,每个商品生产者都极为重视降低自己的个别劳动时间; 而降低个别劳动时间,必须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实现; 而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则要通过提高劳动的科技含量来决定。
②科学技术对于商品生产者取得和保持市场竞争优势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一般说来,商品生产者为取得竞争优势都会力争率先使用高科技劳动。
③科学技术促进了生产力的进步,最终对商品价值创造产生影响。科学技术在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时一方面使劳动对象的范围更广,性能更好; 另一力面,科学技术能够培养出素质更高的工人、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高素质的人的因素和高效能的物的因素的结合,形成新的生产力,从而使得社会平均劳动的性质出现了新的变化,体现在商品的价值创造上。
需要注意的是,科技人员的高科技劳动创造价值不等于科技本身创造价值。科技人员的劳动是一种活劳动的形式,科学技术则是一种物化劳动的形式。商品的新价值只能由活劳动所创造,而物化劳动形式的科技本身不创造新价值。
(2)管理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
管理劳动也创造价值。根据社会发展的变化,客观上要求把创造价值的劳动从物质生产领域向一些非物质生产领域扩展。管理劳动是整个生产劳动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管理劳动首先是一种具体劳动,因为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必须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指挥、监督等一系列管理活动,可见,管理劳动是一种与生产使用价值有直接关系的有用劳动。管理劳动又是一种抽象劳动,管理人员的劳动与其他生产劳动者一道作为生产过程的人力要素,利用物化劳动因素,生产出物质产品,并使自己的劳动凝结于新商品之中,它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当然也和实际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一样,形成必要劳动时间的一部分,构成商品的价值。也就是说,管理人员的劳动与其他生产人员的劳动一起形成新价值,实现价值增殖。由于管理劳动是一种复杂的高智力劳动,因此,它在商品新价值形成中的贡献是多倍的简单劳动的贡献。
2. 货币是怎样产生的? 它的本质和职能是什么?
【答案】(1)货币的产生
货币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随着价值形式的发展而产生的。价值形式是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而发展的,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最后发展为货币形式。
(2)货币的本质
货币的本质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是商品,它和一般商品一样是实在的商品体,具有一般商品的特性; 货币又是一种特殊商品,它是一切商品共同的价值表现材料,执行着一般等价物的作用。
(3)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职能是由货币的本质决定的,是货币本质的表现。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
3. 为什么说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经济规律?
【答案】(1)剩余价值规律
在一个社会经济形态的经济规律体系中起主导作用的经济规律,就是基本经济规律。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就是剩余价值规律,它的内容是: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和动机是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是不断扩大和加强对雇佣劳动的剥削。
(2)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经济规律的原因是:
①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增殖资本的价值或者说生产剩余价值。资本家从事一切生产经营活动的决定性动机,就是为了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只有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劳动者只是生产剩余价值的工具。工人的个人消费,只有在保证生产剩余价值的限度内,才是资本主义所需要的。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动力。
②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资本主义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等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都是以获取剩余价值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剩余价值的创造过程; 资本主义的流通过程是剩余价值生产的准备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实现过程; 资本主义的分配过程实质上是分割剩余价值的过程; 资本家的个人消费是消费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 雇佣工人的个人消费是劳动力的再生产过程,它是资本家剥削工人剩余劳动的必要条件。
③剩余价值规律还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及其历史趋势。资产阶级为了追求剩余价值,总要设法进行技术创新,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和销售市场,从而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同时,正是由于资产阶级为了追求剩余价值,不断扩大和加强对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群众的剥削,从而不断激化和深化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而这种矛盾的发展决定了资本主
义生产方式最终必然为更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的生产方式所代替。
4. 结合实际,分析卖方市场和买方市场的特点。
【答案】(1)卖方市场
卖方市场指因产品短缺而供不应求的市场形势,此时卖方在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市场竞争主要表现为买者之间的竞争。在这种市场形势下,或者是市场价格自由上涨,或者是政府对价格进行管制,甚至对要素和产品实行配给制,以使供求矛盾得到解决。在社会实行价格管制或配给制的情况下,价格和数量基本不对供求起市场调节作用,形式上的供求平衡是一种低交易量的短缺经济中的“平衡”。
(2)买方市场
买方市场指供大于求的市场形势,此时买方在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市场竞争主要表现为卖方之间的竞争。在这种市场形势下,价格通常趋于下降。卖方不仅可采用价格手段进行竞争,而且可以通过改善其服务,加快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市场开拓来参与竞争。买方市场是市场经济中的一般市场状况。
(3)特点分析
卖方市场条件下,消费者主权的行使是比较困难的,企业也往往缺乏研究市场需求、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的动力,社会缺乏活跃的微观经济基础。买方市场条件下,消费者的地位上升,市场对企业的约束力加强,市场需求对生产的导向作用明显,企业的竞争意识强烈,创新较为频繁,资源配置优化,微观经济的活跃带来市场的繁荣,因此,一定的买方市场形势是优于卖方市场形势的。但是,若供应过多地超越现实的需求,买方市场的正面作用也会走向反面:大量的产品积压造成社会劳动的浪费,微观和宏观效益下降,失业率会上升。即期需求会趋于消极,发生信用危机的可能性会加大。
5. 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案】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主要内容是:
(1)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整个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并支配着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决定着产品的分配和交换关系,其作为经济范畴,内部结构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等经济关系组成。
(2)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表现形式。所有制性质决定一个社会的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而所有权是在一定所有制关系下产生出来的,且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还涉及和反映着许多派生的权利。它表现为在一定经济关系中的个体或团体对生产条件的排他的占有或归属关系。人对物的这种意志关系,最初可能是作为一种习惯和传统被人们自觉遵守和维护,之后,在财产冲突的作用下,才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从而作为一种权利保护起来。
(3)财产权利关系的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马克思不否认所有权中体现的人与物的关系,而是要从这种人与物的关系中揭不出人与人的关系。财产权利,只能在一定的经济关系中才存在。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