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武汉轻工大学外国语学院704文学批评理论与实践之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意境

【答案】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所呈现的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它同文学典型一样,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意境的结构特征是虚实相生。意境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如在眼前”的较实的因素,称为“实境”; 一部分是“见于言外”的较虚的部分,称为“虚境”。意境的本质特征是“生命律动”,即展示生命本身的美。

2. 尚书

【答案】《尚书》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散文集。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个部分。《尚书》原称《书》,被儒家定为“六经”后,又称《书经》。大体是春秋以前历代史官所收藏的政府重要文件和政治论文的选编。主要是帝王或大臣的誓辞、讲话、训诫、文告等,是研究中国古代早期历史及文化的珍贵资料。同时,也显示着早期历史散文的文学水平及特征。

3. 铁崖体

【答案】铁崖体是元代杨维桢的诗体。铁崖为元代诗人杨维桢的号,他打破元代中期缺乏生气、面目雷同的诗风,追求构思的超乎寻常和意境的奇特非凡,从而创造了元代中期诗坛上独一无二的铁崖体。最能体现铁崖体特色的是杨维祯的乐府诗。多为怀古、咏史之作,融汇了汉魏乐府以及李白、李贺、杜甫等人的长处,以气势雄伟的奇特幻想突破了元代中期诗歌甜熟平稳的畦经,给人以石破天惊的感觉。铁崖体以雄奇飞动、充满力度感的特征,与元代中期诗风背道而驰,所以特别引人注目。然而,杨维祯有时一味求奇,不兔诡异晦涩。

4. 审美意象

【答案】审美意象是中国古代美学范畴中的一个理论观点。文艺创作过程中意象又称为“审美意象”,是想象力对实际生活所提供的经验材料进行加工生发,而在作者头脑中形成的形象显现。刘勰在《文心雕龙》中首次将其用于艺术创造,指出“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说明构思时须将外物形象与意趣、情感融合起来,以形成审美意象。把审美意象可以分为两种,即寓言式意象和符号式意象。寓言式意象是指通过一则故事阐释一种哲学或观念,而这正是这则故事的主旨。符号式意象是指不具有情节性的整体意象和单个意象。

5. 思无邪

【答案】思无邪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评价诗歌总集《诗经》的著名观点。“思无邪”主要有两方面内容:文学创作理论上,孔子强调作者的态度和创作动机。思想上,“思无邪”

就是要归于正诚,如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所说:“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孔子认为这句诗可以包括全部《诗经》意义。邪和正,必要有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仁”。

6. 韩孟诗派

【答案】韩孟诗派是中唐的一个诗歌创作流派,以韩愈为领袖,包括孟郊、李贺、卢仝、马异、刘叉。他们主张“不平则鸣”、“以丑为美”,以震荡光怪为美,以瘁索枯槁为美,以五彩斑斓为美。表现出重主观心理、尚奇险怪异的创作倾向。诗歌形成一种奇崛硬险的风格。他们在艺术上力求避熟就生,标新立异,力矫大历诗风的平弱纤巧。这种诗歌的新的追求与新的变化,积极推动了盛唐以后诗歌艺术境界的开拓。

7. 词“别是一家”

【答案】词“别是一家”是李清照继承了苏轼论词“自是一家”说的精华,在其所著《词论》中提出的新的词学观点。它在理论上确立了词体的独特地位,“别是一家”,意指词是与诗不同的一种独立的抒情文体,词对音乐性和节奏感有更独特的要求,它不仅像诗那样要分平仄,而且还要讲究音律,以便“协律”“可歌”。词作只有保持自身独立的文体特性,才能不被诗所替代,在文学之林中占有独立的地位。如果说苏轼是从诗词同源的渊源论角度提高词体的地位,那么,李清照则是从词的本体论出发进一步确立了词体独立的文学地位。

8. 神与物游

【答案】神与物游是指精神与外物相接触,不是仅仅眼睛看到,口鼻尝到、嗅到,而是要深入物的肌理,用极自由的、无坚不摧的精神去接触外物,探求到隐藏在外表之下的真理。神与物游出自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主要内容是描述作家创作过程中艺术构思这个过程。这里的“物”是指存在于想象之中的事物的表象,而非外境之实物。“神与物游”就是作家的思维超越时空界限,将古今虚实的事物惊醒艺术构思的形象表达。

9. 诗有别材

【答案】诗有别材是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出的诗学观点。《沧浪诗话·诗辨》:“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 诗有别趣,非关理也。”“别材就是指诗歌创作者的对于诗歌创作所具有的一种特殊才能,这种才能不是文字、议论和才学的能力,而更主要的体现在“妙悟”上。严羽以“别材”说反对宋诗的“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不良倾向。

10.七宝楼台

【答案】七宝楼台是南宋词论家张炎对吴文英词的比喻。张炎《词源》卷下称:“吴梦窗词,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段。”意谓语言魅力,结构离奇,而意思不相连属。数百年来,或言晦昧,或言组钉,多数人对吴文英的词不理解,总未能说清吴文英词的好处。吴文英词的突变性章法结构是具有超前性的,类似于现代意识流手法。因此,古人吴文英的指责是可以理解的,而吴文英在章法结构上贡献也是值得称赞的。

二、简答题

11.如何理解明清曲学家所说的“本色”?

【答案】“本色”即原色,是指事物的本来面目。刘勰在《文心雕龙·通变》将本色引进文学批评领域。宋人将本色用于评论诗词,如陈师道《后山诗话》:“退之为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宋末张炎把本色作为论词的术语使用。元人论曲,并没有使用本色一词。曲学理论研究到明代开始进入鼎盛。

明清曲学家所说的“本色”,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理解:

(1)“本色”说的提出背景

明代的“本色”说是因反对明中叶“以时文为商曲”的形式主义不良倾向而提出的。古代曲论家们笔下的本色,其具体含义并不相等,主要有四个方面:

①戏曲语言方面。曲作质朴自然,通俗明朗,不用华丽辞藻,受众易于接受。其指称具体对象,兼指曲词和宾白。此词论以徐复柞和王骥德为代表。

②曲作风格方面。曲作风格简淡、蕴藉,刚健豪宕; 曲词清丽流畅,不落窠臼。此词论以何良俊为代表。

③依腔守律方面。曲作在韵律方面要合度依腔,严守音律。主此说的曲论家们主要有徐复祚等人。

④元剧风格方面。元北曲多为明清曲家的典范,效法元北曲而能登堂入室或得其仿佛者就是元曲本色。持此种观点有沈德符等人。

(2)对“本色”的理解

曲学家对本色理解的不一致,导致他们就某一作品是否是“本色”之作很难统一。“本色”本是审美主体的自我感觉,故对具体作品的评价产生歧义是很正常的。评价作品是否是“本色”,应该首先就其整体风格而言,而不应该首先只拈出某段曲词作为代表便定下结论。

总体而言,“本色”在明代曲学家的著作中大量出现,而清代由学家们承其衣钵,使得本色成为曲学理论中最为流行的术语之一。

12.简要说明韩孟诗派的主要成员和诗歌主张。

【答案】韩孟诗派是中唐时期与新乐府运动同时崛起的一个影响较大的诗派。这个诗派创作的特点是通过抒写个人的不幸遭遇来揭示社会的弊病,他们主张“不平则鸣”,苦吟以抒愤,并互相切磋酬唱。

(1)主要成员

“韩孟诗派”是中唐的一个诗歌创作流派,以韩愈为领袖,包括孟郊、李贺、卢仝、马异、刘叉。

①“韩孟诗派”主张“不平则鸣”,苦吟以抒愤,并互相切磋酬唱他们具有变态的审美趣味,“以丑为美”,以震荡光怪为美,以瘁索枯稿为美,以五彩斑斓为美。

②在艺术上,“韩孟诗派”力求避熟就生,标新立异,力矫大历诗风的平弱纤巧。这种诗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