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之《新闻采访学新论》考研内部复习题3

  摘要

一、简答题

1. 试着进行一次隐性的体验式采访,如采访一位商场售货员,或一位公交车的售票员等,然后写卜自己的采访感受。

【答案】

暗访是还原新闻现场的必要手段:我的隐性采访体验与思考

一一王俊秀

真实是新闻的第一要素。想获得事情真相,要尽量在自然状态下捕捉,因此介入时的身份必须恰当、合适,否则很容易破坏新闻的本来面貌,获得的只能是“伪新闻”。此时,隐性采访常常是一种小得不采取的采访方式。

不暗访,无以获真相

《青海民和:大量新石器时代文物被私藏贩卖》是我和《中国质量万里行》记者刘畅经过艰难的暗访采写出来的。

网上有人发帖称,青海民和文物贩卖猖狐,而警察抓获盗墓者一般只是罚款,而后将收缴的文物转手贩卖。刘畅试着联系发帖者,约在某广场见面,原来对方也是盗墓者,被警察抓获过。但一个偶然的发现,让他心绪难平:那被罚没的文物竟然在市场上堂而皇之地出售! 他认为只有一个可能,就是警察变成文物贩,而且是无本生,巳。

不料刚有眉目,线索就断了:举报人失踪了。也许,他自知是“污点证人”,继续配合记者对他未必有利。于是在通报了线索后,还是选择了退出。

怎么办? 公开的正面采访无异于死胡同,特别是有“警察和文物贩勾结”的嫌疑,去当地公安局询问不仅一无所获,还可能会打草惊蛇。最后,我们决定暗访,扮成喜欢古董的富商去跟文物贩子接触。在没有举报人提供的确凿证据、一切只能靠调查获取时,暗访成为一种必要的手段。

在与当地文物贩接触中,对方一直在试探我们是否真是内行。幸亏我们事前在网卜浏览过各种彩陶的相关知识,然后“现学现卖”。好在对方急功近利,没有识破我们,还无意中透露了一个信息:文物买卖还有一个护身符,就是办成地方文物收藏协会出具一张收藏证书,就可以放心大胆地进行交易。青海省文物收藏家协会秘书长对我们“办证的动机”心照不宣,称证书“安全、管用”,可以放心地把文物带出青海境内。由此,从某个侧面证实了当地私藏贩卖文物的肆无忌惮。

以“明访”为名的暗访

在调查性报道采访中,记者通常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知情人或当事人拒绝透露信息。由于所涉事件一般都较敏感,知情人为避免引火烧身,通常都会三缄其口,避而不谈。为了尽量少吃闭门

第 1 页,共 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