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西北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之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考研复试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咀华集》

【答案】《咀华集》是现代著名作家李健吾先生的作品。在书中,他表达了对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些作品的看法和观点,在比较和综合中形成其独特的批评风格,是文学批评论文中的佼佼者。李健吾认为,批评是独立的,不以作者的是非为是非,批评者有阐释的自由。维护批评的尊严并不以贬低创作的地位为代价,批评者与创作者是平等的,但更是谦逊的,取对话的态度。李健吾是中国迄今为止最具文学性的批评家,西方的“寻美的批评”和中国的诗文评传统,这两条线的交汇造就了一种以印象和比喻为核心的整体、综合、直接的体味和观照,这就是李健吾的批评,一种自由的批评,一种明智的文化保守主义的批评。

2. 《野草》

【答案】《野草》是鲁迅惟一一本散文诗集,写于“五四”后期。作品以曲拆幽晦的象征表达了20年代中期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争。《这样的战士》《淡淡的血痕中》《一觉》等篇表达了对现实的失望与愤慈; 《影的告别》《死火》《墓褐文》等篇描绘了对自我深刻解剖之后的迷茫心境; 《希望》《死后》等篇写出了对未来的疑惧,深刻地表现出作者的人生哲学。语言俏奇瑰丽,意象玄妙奇美。

3. 新诗规律化

【答案】新诗规律化是以北京《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由前期新月派诗人闻一多、徐志摩、朱湘、孙大雨等提出的“理性节制感情”的美学原则。为了创立中国式的新诗,闻一多提出“新诗规律化”的主张,鼓吹“诗的三美”:音乐美,强调有平仄和韵脚; 建筑美,强调“有节的对称,有句的均齐”; 绘画美,强调诗画相同的辞藻,借鉴西洋与中国传统格律,进行新的创造。新诗规律化的提倡与实践纠正了早期白话诗创作过于散漫自由、混乱的局面,使新诗精炼集中,有了相对规范的形式,巩固了新诗的地位。

4. 湖畔诗派

【答案】湖畔诗派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小型诗歌团体。最初成员有潘漠华、冯雪峰、应修人、汪静之,稍后加入的有魏金枝、谢旦如(澹如)、楼建南(适夷)等,成员多系浙江第一师范学校的学生。曾出版潘、冯、应、汪的诗合集《湖畔》,冯、潘、应的诗合集《春的歌集》和汪静之的诗集《蕙的风》《寂寞的国》。该诗派的作品以抒情短诗为主,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幸福爱情的追求,具有清新、明快、质朴的特色。1925年2月又创办小型文学月刊,但不久即停刊,该社也随之停止活动。

5. 激流三部曲

【答案】《激流三部曲》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翻译家巴金的早期代表作。包括《家》《春》《秋》二部连续性的长篇小说,其中《家》的艺术成就最高。《激流三部曲》是巴金呼吁自由、民主、尊重人格、人性解放的最鲜明的一面旗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和起着巨大的作用。《激流三部曲》不仅展现了封建家庭内部的罪恶和腐败、倾轧和迫害,还表现了青年一代在“五四”新思潮影响下的觉醒和对封建势力的不妥协斗争,满怀激情地歌颂了他们叛逆封建家庭、封建制度的革命行动。

6. 《雷雨》

【答案】《雷雨》是曹禺创作的话剧,它是曹禺的第一个戏剧生命,也是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载于《文学季刊》1934年1卷3期。剧作主要讲述的是资本家周朴园为结婚而赶走被他引诱并生下两个儿子的女佣之女梅侍萍。侍萍怀抱次子大海投河,遇救后嫁与鲁贵,生女四凤。多年以后,周朴园丧妻又续娶繁漪,生子周冲。繁漪婚后处于极度苦闷压抑中,与周之长子周萍发生乱伦关系。后鲁贵、四凤进周府帮佣,周萍则移情四凤。远在他乡帮佣的侍萍前来探亲,巧遇周朴园,并惊悉周萍、四凤兄妹乱伦,痛不欲生。周萍被迫决定携带己怀身孕的四凤出走。繁漪极力阻止无效,绝望中当众公布与周萍之乱伦关系,周朴园亦被迫公开了侍萍的身份。四凤无法承受这种沉重的打击,意外触电身亡。周冲为救四凤亦遭电击,周萍开枪自杀,繁漪、侍萍先后发疯。剧作情节曲折生动,戏剧冲突尖锐、复杂。结构自然紧凑,人物性格鲜明、突出。语言简练精确,富有动作性,是五四以来最优秀的剧作之一。

7. “革命加恋爱”模式

【答案】“革命加恋爱”是指初期左翼文学创作的一种文学模式。其作品多描写知识分子革命者的革命生活、恋爱生活等,是普罗文学许多作品的重要内容。代表作品有洪灵菲的《流亡》、蒋光慈的《冲出石围的月亮》等。这类作品一方面反映了大革命前后的青年知识分子面临个人与革命冲突的普遍问题,通过革命与恋爱的矛盾塑造出知识分子的思想人生,其中孕育着30年代知识新人的最初形象。另一方面,它们在集体与个人的关系上理解的比较简单,大多数表现为革命战胜恋爱或情感在革命中升华,一定程度上暴露出对生活的片面理解与表达。

8. 萧红

【答案】萧红是东北作家群中的一员,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她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中,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世俗,历经反叛、觉醒与抗争,一次次与命运搏击,一生未向命运低头。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东渡日本,并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敷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二、简答题

9. 简述曹禺话剧的诗意特征。

【答案】曹禺话剧的诗意特征表现为:

(1)以诗写剧

“以诗写剧”是最能体现曹禺话剧创作个性的特点之一,也是他区别于同时代话剧作家的显著特色。曹禺本人就多次宣称他以“诗”写“剧”。关于《雷雨》,他曾明确地提出“我写的是一首诗,一首叙事诗”。他保留《雷雨》的“序幕”和“尾声”,也是为了让观众看完戏后,心中还荡漾着一种“诗样的情怀”,使“观众的情绪入于宽阔的沉思的海”。

(2)诗意的打情

曹禺是以“诗人”的心态创作戏剧的。曹禺创作戏剧时并不像一般的剧作家那样冷静地分析人物,理智地编排情节,而是像诗人一样全身心地投入,在真切的感受和体验中,在与对象的互相交融中去构思作品。整个创作过程为感性、情绪所左右,贯穿其中更多的是诗人创作情感的迷狂。

《日出》的写作缘由是“太阳升起来了,黑暗留在后面,但是太阳不是我们的,我们要睡了”,这类的诗意感受,然后才由此酝酿演化为具体的人物形象。

(3)诗意的写实

曹禺在创作中追求诗意的真实,以理想的情惊描写现实生活,超越了对具体社会问题的直接表现和对时代背景的如实描写。

《原野》本是一个简单的农民复仇的故事,但曹禺并没有使这一题材简单化、世俗化,而是从反抗背后发现蛰伏于农民身上的精神瘤疾和沉重的封建文化负荷。

(4)诗化的语言

曹禺的戏剧中有一种诗的语言,这也是其剧本创作的重要特征。他的剧本在演绎尖锐矛盾冲突的同时,还流荡着深情款款的诗意,凝聚着作者饱满的生命激情和对生活诗意的小懈追寻。他曾指出“文字上要注意一方面更通俗,一方面要有味道,有诗意,含蓄无穷”。

总之,曹禺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坛的天才作家,其独特的天性享赋和文学修养造就了他话剧的诗性特征。他带着以诗写剧的创作理念,用诗化的语言进行诗意的抒情、写实,给人以诗意的审美享受。

10.评价1930年代对“闲适小品”的论争。

【答案】20世纪30年代小品文论争围绕“闲适话语”展开。五册事件后,鲁迅与现代评论派自由知识分子徐志摩、陈西澄等在《闲话》展开笔战。提倡“闲适”话语的一方,是以周作人、林语堂为代表的论语派。论争的另一方则是以鲁迅、瞿秋白为代表反对“幽默”、“闲适”小品文的太白派。1930年代对“闲适小品“的论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周作人等对闲适小品的推崇与实践

在现代文学史中,第一个提倡“闲适”的是周作人。他在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中,公开认为“五四”新文学运动是明末公安派性灵文学的继承。从周作人开始,人们所熟悉的对悠闲生活的渴望和对知识及文化的即兴化的表述为风格标记的“闲适”散文就在整个新文学话语中居于重要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