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江苏师范大学教育学部629教育管理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入学率

【答案】入学率是指某年龄段人口中在校学生数与该年龄段人口之比。与当地现行学制和规定入学年龄相对应的那部分应入学的人口称为适龄人口,适龄人口中的在校生所占比例为适龄人口入学率。它标志适龄人口中相对应的教育普及程度。实际统计时,一般以学年初为统计的时间标准。其公式为:

如不考虑在校学生的年龄,取在校学生数与相应的适龄人口之比,则为毛入学率。它标志教

育的相对规模和相应学龄人口接受某阶段教育的机会。其公式为:

它与适龄人口入学率的区别在于,在校学生数中可含有非相应的适龄人口数。因而有时会出

现毛入学率超过百分之百的情沉。

2. 教育行政组织

【答案】教育行政组织是指依据国家制定的教育方针、政策、法令以及规章制度等,领导和管理教育事业的机构。教育行政组织的纵向结构,即按其行政主体或者按其所拥有的权限和所管辖的范围,可分为国家教育行政组织与地方教育行政组织。其主要特征有:①教育行政组织是国家性质的社会组织,为国家权力所支持; ②教育行政组织具有严密的体系性。

3. 经济人假设

【答案】经济人假设是一种人性假设理论,起源于享受主义哲学和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关于劳动交换的经济理论,是指追求自身利益或效用的最大化是个体行为的基本动机,个人在选定目标后对达成目标的各种行动方案根据成本和收益作出选择。根据“经济人”的假设而采取相应的管理策略,可以归纳为以下下点:①管理工作的重点在于提高生产率、完成生产任务,而对于人的感情和道义上应负的责任,则是无关紧要的。从这种观点来看,管理就是计划、组织、经营、指导、监督。这种管理方式称做任务管理。②管理工作只是少数人的事,与广大工人群众无关。工人的主要任务是听从管理者的指挥,拼命干活。③在奖励制度方面,主要是用金钱来刺激工人生产积极性,同时对消极怠上者采用严厉的惩罚措施。

4. 资源

【答案】资源:资源泛指社会财富的源泉。它既包括自然资源如水资源、矿产资源等,也包括

社会资源如资金、人才、信息等。在诸多资源中,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空间、信息等资源对管理者来说最为重要。人力资源与其他资源比较,具有支配性、成长性、自控性、社会性、消耗性的特点。

5. 教师考核

【答案】教师考核是指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根据国家制定的教师职务任职条件和职责,运用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方法,对教师上作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考查与评价。《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确立了我国实施教师考核制度。教师考核是教师管理中一项经常性、基础性的工作。其目的与作用在于:为教师的使用、培训、晋升、提级提薪、奖惩提供依据; 引导教师按教育规律办事,以提高教育质量。根据《教师法》的规定,我国负责教师考核的机构是聘任教师的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考核工作进行指导、监督。教师考核内容包括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工作实绩四个方面。考核的方法,按形式分有教师自评法、学生评价法、教师相互评价法。我国《教师法》在总结我国的教师考核实践经验基础上,借鉴国外有益的理论与尝试,提出了实施教师考核的两项原则,即公正、客观、准确的原则和充分听取意见的民主性原则。

6. 西蒙(Simon )的有限理性说

【答案】有限理性是指:人介于完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有限理性”的一种状态。这是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有限理性的主要倡导者西蒙(Simon )提出的。西蒙认为:人类在经济的舞台上,面对了众多选择和决定,但是人储存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却十分有限。许多人想要依理性来行事,但却只具备有限的理性。因此他们努力消化庞大的信息,而且因为没有能力深入了解所有的可能性,于是往往选择了还算“差强人意”的解决方案。而非新古典学派经济学家主张的“最佳”解决方案。西蒙认为有限理性的理论是“考虑限制决策者信息处理能力的约束的理论”。他提议将不完全信息,处理信息的费用和一些非传统的决策者目标函数引入经济分析。

7. 知识经济

【答案】是指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指对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与使用,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知识的生产率,或者说人类正在步入一个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知识的生产、分配、使用(消费)为最重要特征的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主要特征有:①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日益成为知识经济的基础; ②信息和通信技术在知识经济发展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 ③服务业在知识经济中扮演主要角色; ④人力资本素质成为知识经济实现的先决条件。

8. 教育资源利用效率

【答案】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从宏观角度讲,是指整个社会全部教育活动的投入产出状况,或国家为教育部门所投入的资源的利用效率; 从微观角度讲,是指一定部门,一定地区或学校教育活动中的投入产出状况,特别是学校教育过程中的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由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制约,用于发展教育资源十分有限,所以,一方面要广辟教育投资来源,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另一

方面又要合理利用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教育浪费。

二、简答题

9. 简述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基本表现。

【答案】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与教育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环境,物质是投入保证,环境是制度保证,没有物质保证难以提高普及教育程度。没有社会制度的保证难以实现教育的快速发展。教育的发展是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的支撑条件,要发展协调、和谐、文明的社会制度,离开高度发达的教育是不可想象的,发达的教育将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产生巨大的推进作用。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基本表现包括:

(1)培养目标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相统一

①培育符合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价值观念;

②突出以人为本的育人思想;

③加强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融合;

④培养和谐、全面发展的人才。

(2)教育投资保持适度的超前增长

教育投资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使个人获得经济收益,而且会产生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这种社会经济效益表现在,通过教育可提高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从而可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导致国民收入的增长。具体而言,教育投资的经济效益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教育投资的增长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②增加教育投资能够促进人口与经济良险循环;

③士曾加教育投资能够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3)人力资源素质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相吻合

①人力资源素质与扩大就业能力。现代社会和生产的发展,就业要求不断提高,教育要适应这种要求,不断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要解决开发人才资源与扩大劳动就业的关系问题。

②人力资源与收入分配的公平性。普遍提高劳动力的教育水平,是尽快提高人的劳动收入、调整劳动分配的合理性、改变劳动收入不合理的关键渠道。

③人力资源与提高人口素质。为使我国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本大国转变,必须大力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质,做好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第一,要解决为什么要开发人才资源的问题。第二,要解决开发什么的问题。第三,要解决怎样开发的问题。

10.如何理解学校效能?

【答案】学校效能系指一所学校利用其本身的条件及相关环境,透过各种方法、步骤或策略的运用,获取有限并具价值的资源,以发挥功能,让学校在各方面均能有良好的表现。它包括学生学业学习成就、学生生活教育、教师工作满意度、教师发展、教师教学投入、家长肯定度、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