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理论研究的滞后和旅游商品发展的后劲不足是目前中国旅游购物的现状。文章从基础理论入手,初步建立旅游购物系统。全文紧紧围绕旅游购物系统的组成部分展开论述,着重分析了旅游购物活动,客源市场系统中的旅游购物行为以及旅游购物供给系统中的旅游商品、旅游购物业和旅游商品零售商。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原本庞杂的旅游商品相关理论变得更加条理化,而且为旅游商品发展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理论支持。很少有人从系统角度对旅游购物进行研究。因此,文章研究内容无论对旅游购物的理论和实践活动都有相当大的指导意义。 在探讨分析过程中,文章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且突出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利用旅游学、消费心理学、经济区位学和市场学等学科的基础理论,形成独特的旅游购物理论是文章的另一大特点。 全文分为5个部分: 1. 第一部分主要讨论旅游购物系统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包括客源市场系统(旅游者),旅游购物供给系统(旅游商品生产商和销售商)和旅游支持系统,指出只有三个部分协调发展,旅游购物系统才能正常运转。文章还根据"双因素理论"和问卷调查,分析得出:旅游者的收入越高,出游次数越多,对购物的需求也就越大,认为购物在旅游活动中地位也就越重要。 2. 第二部分在对国内外旅游商品研究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重新界定了旅游商品的科学内涵。文章从购物行为源于旅游活动的角度,建立了一个内涵很广的旅游商品概念体系,包括旅游者为旅行准备而购买的和在旅游途中购买的所有有形商品,食品、饮品以及出于商业目的购买的商品除外。旅游纪念品是该体系下值得深入研究的对象。文章着重讨论了地方特色--旅游纪念品的本质特征和地方特色的五个表现因素。 3. 第三部分在普通消费行为学的基础上,总结出旅游购物决策过程的特点。文章认为,① 旅游购物时间仓促,对商品信息的需求量大;② 旅游商品的质量,地方特色和价格是影响旅游者挑选旅游商品主要因素;③ 购买后的评价结果既可以通过"口碑"的形式影响他人的决策,又能够以"经验"的形式影响自身的购物决策。 文章对西安市居民旅游购物行为进行了问卷调查,得出了五点有意义的结论。① 与日常消费行为相比,旅游购物行为比较不慎重;② 旅游商品的重复购买率低;③ 有超过50%的被访者购买最贵和经常购买的商品价格都低于¥100;④ 亲友和同行之人的推荐是旅游者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⑤ 纪念旅游经历和挑选礼品是旅游者购物的主要动机。最后讨论了调查结果对营销活动的现实指导意义。 4. 第四部分对目前学术界已有的两个看法提出质疑,并进行了讨论。① 文章认为旅游购物业应该包括旅游商品生产企业,以求客观地认识旅游商品销售企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② 文章还把中国入境旅游购物业和其他国家比较后,指出不能简单地用旅游商品销售收入占旅游外汇收入的比重一个因素来判断某个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必须充分考虑对比区域旅游花费构成的划分,区域面积和主导旅游产品的异同等其它因素的影响。 在经济区位论的基础上,文章以西安市为例,分析旅游商品零售企业的区位,指出旅游商店分布的总原则是见缝插针,即将零售商店分布于旅游活动中任何可能停顿的点上。并且着重讨论景点对旅游商店空间分布的影响。①景点外围是旅游商店分布最密集的区域;②级别高的景点周围分散的零售商数目明显多于级别低的;③团队购物导向的旅游商品零售商主要分布在去往各主要景点的道路,而且有些明显依托于某一景点;④景点级别的高低和空间集聚状况对整个城市旅游商店的布局有重要的影响。鉴于目前中国的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在购物市场处于分裂状态,文章提出建立面向本地居民和游客两个市场的旅游商品购物中心的构想。 5. 第五部分对全文做以总结。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