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848公共管理基础之宏观经济学考研冲刺密押卷及答案

  摘要

一、判断题

1. 存在多种持有存货的动机,因此有多种存货投资模型。( )

【答案】T

【解析】持有存货的动机包括:①用来平滑不同时期的产出水平; ②可以使企业更有效率的运行; ③避免脱销; ④由生产过程决定,如在产品。因此有多种存货投资模型。

2. LM 曲线不变,IS 曲线向右上方移动会增加收入和降低利率。( )

【答案】F

【解析】LM 曲线是右上方倾斜的,LM 曲线不变时IS 曲线右移,会增加收入,同时提高利率。

3. 根据流动性偏好理论,当利率水平低到一定程度后,货币需求与利率无关。( )

【答案】T

【解析】流动性偏好理论认为,货币的需求主要取决于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其中,投机动机是指人们为了抓住购买有价证券的有利时机而在手边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当利率极低时,人们会认为利率不大可能继续下降,也就是有价证券的市场价格不太可能上升而只会跌落,因而会将有价证券全部换成货币。这时流动性偏好趋于无穷大,货币需求与利率大小无关。

4. 有时候会出现GDP 折算指数增加而实际GDP 下降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名义GDP 不一定上升。( )

【答案】T

【解析】GDP 折算指数一名义GDP 实际GDP ,当实际GDP 下降时,若名义GDP 保持不变或者增加,都会导致GDP 折算指数的增加; 当名义GDP 下降,但是下降的速率小于实际GDP 下降的速率时,仍会导致GDP 折算指数的增加。因此,根据题中条件不足以判断名义GDP 的变化方向。

5. 浮动汇率就是指中央银行可以随时根据需要变动汇率,而固定汇率则是指中央银行把汇率固定下来不再变动。( )

【答案】F

【解析】浮动汇率是指一国不规定本币和外国货币与他国货币的官方汇率,听任汇率由外汇市场

的供求关系自发的决定,但这并非是指中央银行可以随时变动汇率。固定汇率是指一国货币同他国货币的汇率基本固定,其波动限十一定的幅度之内,并非意味着汇率就永远固定不变了。

6. 投资乘数理论和加速原理的交互作用使国民经济始终处于稳定发展的状态。( )

【答案】F

【解析】乘数理沦反映了投资变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而加速原理则说明国民收入变动如何影响投资变动。这两个原理的作用导致国民收入周而复始地上下波动,即国民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7. 某公司生产的电脑多卖掉一些比少卖掉一些时,GDP 增加要多一些。( )

【答案】F

【解析】国内生产总值是一定时期内生产而不是售卖的最终产品的价值。该公司对GDP 创造的作用表现是看它在某年生产了多少电脑,而不是卖掉了多少电脑。多卖掉一些还是少卖掉一些,只会使存货投资多一些或者少一些,而不会使GDP 发生变化。

8. 价格水平的非预期上升会使向上倾斜的总供给曲线移动,而价格水平预期中的上升则只会使均衡点沿原总供给曲线移动。( )

【答案】F

【解析】

向上倾斜的总供给曲线方程式为,式中只有Y 和P 是内生变量

均为外生变量。内生变量(如实际物价水平P )的变化会导致曲线上的点沿原曲

线移动; 外生变量(如预期物价水平P )的变化会导致曲线位置的改变。因此,价格水平的非预期e

上升(即P 上升)会使均衡点沿原总供给曲线右移; 价格水平的预期中上升(即P 上升)会使原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

9. 假设某菲利普斯曲线为,

使失业率提高到12%。( )

【答案】F

,【解析】由题意有从而

10.按随机行走理论,消费的变动就是不可预期的。( )

【答案】T

【解析】根据随机游走理论,消费者面临波动的收入并尽最大努力在不同时期平滑消费,在任何

,时刻,消费者根据现在对一生收入的预期进行选择,消费的变动反映了一生收入的“意外变动”

消费者只对那些完全不可预期的事件感到意外,因此消费的变动是不可预期的。

,则失业率应当提高到17%。 ,要使通货膨胀率下降9个百分点,则需要

二、简答题

11.简述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

【答案】(1)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是指政府根据经济情况和财政政策有关手段的特点,相机抉择,积极主动地变动财政的支出和税收,以稳定经济、实现充分就业的机动性财政政策。

(2)依照凯恩斯主义理论,当经济出现波动时,尽管各种自动稳定器一直在起作用,但作用时间较长,效果也不理想,因而需要政府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财政政策。政府执行财政政策是斟酌使用的,是逆经济风向行事的。当经济衰退时,应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即削减税收、降低税率、增加支出或双管齐下来刺激总需求,使之接近充分就业水平,实现充分就业预算平衡。反之,当经济过热时,则应采用紧缩性财政政策来抑制总需求。这种交替使用的扩张性和紧缩性财政政策,被称为补偿性财政政策。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是功能财政思想的实施和贯彻,也就是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

(3)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在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运行效果不错,但之后出现的滞胀使它受到了怀疑。这说明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的作用同样具有局限性,因为在实际经济活动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限制因素影响这种则政政策作用的发挥。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时滞。认识总需求的变化,变动财政政策以及乘数作用的发挥,都需要时间。

②不确定性。实行财政政策时,政府主要面临两个方面的不确定性:乘数大小难以准确地确定; 政府必须预测总需求水平通过财政政策作用达到预定目标究竟需要多少时间,而在这一时间内,总需求特别是投资可能发生戏剧性的变化,这就可能导致决策失误。

③外在的不可预测的随机因素的干扰,也可能导致财政政策达不到预期效果。

此外还存在政策的“挤出效应”问题。政府增加支出,会使利率提高,私人投资支出减少,即发生挤出效应。所以,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时必须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尽量使其效果接近预期目标。

12.在国民经济核算账户中,一个经济体一年所生产的总产量恒等于售出的总销售量,而现实中,总供给与总需求不平衡才是常态,这中间有什么矛盾吗? 简述其中的道理。

【答案】这中间没有矛盾。分析如下:

在国民经济核算账户中,一个经济体一年所生产的总产量和销出的总销售量,是实际发生的总产量和总销售量,也就是事后发生。根据国民经济核算的原则,事后的总产出和总供给必然相等。而总供给和总需求是指事前计划的总供给和总需求,计划中的总供给和总需求不一定相等,两者之间没有矛盾。

对国民经济核算可以用支出法、生产法和收入法。生产法反映了一段时期内一国生产总量,支出法指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这四方面的总和,实际上反映的

,是经济体的总销售量。由于任何生产的产品或服务都要销售出去(存货投资在广义的总销售量中)

用支出法和生产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必然相等。因此,一个经济体一年所生产的总产量和总销售量必然相等。

而总供给和总需求反映的是事前社会意愿的供给和需求。当总供给等于总需求时,企业意愿生产的产品和服务恰好提供给居民,社会经济达到均衡状态。当总供给和总需求不相等时,即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