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中央财经大学国防经济与管理研究院801经济学之政治经济学考研冲刺密押卷及答案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消费信用

【答案】消费信用是指工商企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向消费者提供的信用。消费信用的方式主要有赊账、分期付款和发放消费信贷等等。赊账是利用结账信用卡,凭信用卡先购后支付。分期付款是消费者购买商品后,先支付部分现款,然后根据签订的合同,分期加息支付余下的贷款。在货款未付清前,商品所有权属于卖者。分期付款多用于耐用消费品的交易。根据接受贷款的对象不同,消费信用可分成两类:一是买方信贷,银行直接对商品消费者发放贷款; 二是卖方信贷,由银行凭分期付款单据并以此作抵押,对销售商品的企业发放贷款。消费信贷是工商企业、银行或其他信用机构向缺乏货币购买力的消费者提供贷款的活动,是推销商品、扩大销路、刺激需求的手段。

2. 跨国公司

【答案】跨国公司又称多国公司、国际公司,它是指以本国总公司为基点,通过在其他国家或地区设立分支机构,从事跨越国界的生产、销售或其他经营的垄断资本主义企业。在国外的分支机构,有的由总公司独资经营,有的是与所在国政府或私人合营的子公司。

跨国公司超越了原先国际贸易、国际金融、信贷资本的流动,以及国际人力资源的流动,是一种综合了资本、技术、管理、人才等众多要素的、整个生产行业的跨国转移。随着跨国公司投资的增长、规模的扩人,它们在全球经济活动中所占的地位、所发挥的作用也日益明显。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利用各地的优势组织生产,大大地促进了各种生产要素、特别是商品和资本在全球的流通,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了生产在国际的水平分工和垂直分工。正是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开展生产和经营活动,并相应地带动了资本、技术、商品、人力、服务等在全球范围的流动,才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3. 企业改革中的“拨改贷”

【答案】“拨改贷”是指原来实行的列入国家预算由国家直接无偿拨款的基本建设投资,除无偿还能力的项目外,改为由中国人民建设银行(现在的中国建设银行)贷款解决。实行“拨改贷”的原因是,我国长期实行基本建设投资由国家预算无偿拨款,缺乏经济效益,为加强建设单位的经

济责任制,提高投资收益,国家推行了“拨改贷”。

企业改革中的“拨改贷”是我国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出现的现象。在计划经济时代,国有企业补充资本金由国家财政直接拨款解决,企业利润全部上缴财政。20世纪八十年代初,国家为了提高国有资金使用效率,将原来的财政直接拨款方式改为通过银行转贷给企业使用的方式。“拨改贷”与一般贷款的区别在于:

(1)“拨改贷”资金的所有者是国家,一般贷款的所有者是银行或者存款者。

(2)“拨改贷”资金安排的基本建设项目必须纳入国家五年和年度基建计划,一般贷款项目没有此项要求。

(3)“拨改贷”资金在银行回收后上交中央或者地方财政,一般贷款由银行自行回收。

(4)中国建设银行是办理“拨改贷”资金的专门银行,在“拨改贷”资金的发放和回收过程中处于“受托人”的身份; 而提供一般贷款的银行可以是依法成立的各种金融机构,这些金融机构在提供一般贷款活动中的身份是“债权人”。

4. 资本集中

【答案】资本集中是指把若干个规模相对较小的资本合并重组为规模较大的资本。资本集中是扩大单个资本总额的一种形式,资本集中不会引起社会资本的增大,也不受社会财富增加量的限制。

资本集中最强有力的杠杆是竞争和信用,它们可以使资本迅速增大。在资本主义激烈的竟争中,由于大资本拥有较优越的生产条件,处于优势地位,因而能够战胜许多中小资本,从而兼并这些中小资本,把自己变成一个更大的资本; 或者两个实力相同的资本出于更高层次竞争的需要而联合成一个规模更大的资本。同时,由于信用的发展,一方面大资本能得到巨额贷款,增强竞争能力; 另一方面,在信用的基础上股份公司可以广泛地形成和发展,这样就加速了资本的集中。

资本集中的主要途径有:并购(包括兼并、收购)、联合、向社会发行股票。资本集中能在较短时间内实现资本规模的迅速扩张,形成合力,兴办小资本无力兴办的大型项目,并有利于优化劳动组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要素使用效率等。但是,资本集中有时也会导致垄断,对技术进步和消费者产生不利影响。

5. 新经济政策

【答案】新经济政策是苏联在1921年由国内战争转变到和平经济建设时改变“战时共产主义”体制后所实行的经济政策。当时在列宁领导下,苏维埃政权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而采取利用商品经济关系的政策。列宁根据对俄国国情的分析认识到,经济、政治和文化落后的俄国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同,这就决定其在革命胜利后不能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而必须走迂回曲折的道路。实行“战时共产主义”虽然有反对国际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的原因和必要,但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是不成功的。列宁要求放弃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的设想,重新回到迂回曲折的道路上来,强调必须善于考虑那些便于由宗法制度、小生产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战争结束后,很快放弃“战时共产主义”体制,

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是:

(1)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缴税后的剩余粮食可以自由出售;

(2)发展商业,在一定限度内允许自由贸易和私商存在:

(3)在国营企业中,实行经济核算制,并以租让、租赁等国家资本主义形式把某些国营企业租给外国资本家或私人经营。

二、辨析题

6. 劳动生产率提高会提高商品价值总量和商品数量。

【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1)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间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一般用每个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量(产品数量或价值量)来计算,或用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量来计算。公式为:劳动生产率=产品量劳动时间

劳动生产率是综合反映企业或部门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效率和劳动投入的效益的重要指标,是企业或部门生产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劳动者技术熟练程度和劳动积极性的综合表现。

(2)商品的价值量是指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即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量。价值量只同劳动时间相关。在同样的劳动时间内具有较高生产率的活劳动,相对于生产率较低的活劳动而言,可以创造较多的使用价值。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较高生产率的活劳动能够创造更多的价值。因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只是指同一劳动时间内创造了更多的使用价值,而在同一劳动时间中仍然凝结着相同的价值总量。因此,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以提高商品数量(即使用价值量),但是并不提高商品价值总量。

7. 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就是指国有经济在经济总量中占绝对优势。

【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1)国有经济应保持必要的数量,没有一定的量,就没有一定的质。控制经济命脉,国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是国有经济保持主导作用的前提。生产资料数量及运行状况,与创造财富的能力和控制力是成正比的。国有生产资料占优势,国有经济支配经济命脉,国有经济才能发挥主导作用。如果国有经济不保持必要的数量,不考虑企业大小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分光卖尽,失去对经济命脉的控制力,而让非公有制经济占了统治地位,不仅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得不到保证,而且国家和社会的性质也会发生变化。

(2)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更重要的是表现在质上。质可以转化为量,更高的质代表更多的量。没有质的优势,仅仅靠落后的量是无用的,量的优势也是不能持久的。因此,在国有经济保持必要数量的同时,必须着重致力于分布的优化和质的提高。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要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完善结合起来,把主要力量用于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和分布更加合理上。每一个企业和行业都要加速技术进步,优化产品结构,提高劳动者素质,降低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