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313历史学基础之中国古代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高平陵事变

【答案】高平陵事变又称为高平陵之变或正始之变是指司马爵消灭曹魏宗室势力的军事政变。魏明帝之后,世家大族的代表司马靓和他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逐渐控制了军政大权。嘉平元年,曹爽等陪同曹芳出洛阳城南拜渴明帝高平陵,司马爵乘机在洛阳发动政变,把曹爽集团一网打尽,夺取了朝中大权,曹爽等人被诛灭三族,司马爵取代曹爽操控傀儡魏帝曹芳。此事件是魏国建立以后的一次重大政变,为日后司马炎代魏立晋奠下了根基。

2. 嫡长子继承制

【答案】嫡长子继承制是指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的制度,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西周天子的王位由其嫡长子继承,而其他的庶子为别子,被分封到全国各重要的战略要地。由嫡长子继承的王位可以确保周王朝世世代代大宗的地位,庶子对嫡子的大宗来说,是小宗,而在自己的封地内又为大宗,其继承者也必须是嫡长子。西周的嫡长子继承制目的在于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社会的统治秩序。

3. 《诗经》

【答案】《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现存305篇,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风》又称《国风》,即十五国风,保存有大量民歌,是《诗经》的精华。《雅》分《大雅》和《小雅》,多是贵族歌颂帝王功绩的作品,有些篇章与后世的叙事诗很接近。《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内容是在祭祀或大朝会时用于歌功颂德的颂歌。根据部分诗篇考察,最早的约作于西周初年,最晚的约作于春秋中期。

4. 五均六筦

【答案】五均六筦是王莽新政的城市经济政策,希望通过这一措施改善对工商业和财政的管理。“五均六筦”就是对六种经济活动实行管制,包括对盐、铁、酒实行专卖,政府铸钱,对名山大泽产品收税以及五均赊贷,即:政府对城市工商业经营和市场物价进行管制并办理官营贷款业务等。不过这些措施中包含不利于实行的成分,遭到工商业者的联合反对,导致了严重的经济混乱。

5. 刘晏理财

【答案】刘晏理财是指唐肃宗、代宗之时刘晏采取的财政改革措施。上元元年,刘晏出任盐

铁使,先后掌管全国财政近20年,对财政制度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它的一个鲜明宗旨是:“其理财以爱民为先”,始终寓“廉”于理财治政之中,充分体现了廉政之道。其主要内容如下:①改革第五琦的榷盐法,由政府在产地统购食盐,以榷价批发给商人; ②整顿槽运,改陆运为水运,以雇佣劳动替代强迫劳役; ③实行常平法,稳定各地物价。其虽然增加了唐政府的财政收入,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唐政府的财政危机。

6. 古文运动

【答案】古文运动是指唐代韩愈、柳宗元所倡导的文学革新运动。其内容主要是复兴儒学,其形式就是反对骄文,提倡古文。古文是唐朝人对先秦两汉通行的散文体文言文的称呼,其特征是散行单句,不拘格式,不同于讲究排偶、辞藻、音律、典故的骄文。唐中叶,一些文人反对六朝以来的浮艳文风,遂大力倡导古文,逐渐形成社会风尚,此即古文运动。其代表人物是韩愈和柳宗元。韩愈写了大量优秀的散文,气势雄健,奔放流畅,故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主张“文以载道”,认为写文章应重视思想内容,但他所说的“道”是指儒家思想。柳宗元也主张“文者以明道”。

7. 《茶经》

【答案】《茶经》是指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由中国茶道的奠基人陆羽所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约成书于780年。全书分3卷10节,7000多字。该书主要论述了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为中国第一部系统地总结唐代及唐代之前有关茶事的综合性茶业著作,也是一部划时代的茶学专著。

8. 北府兵

【答案】北府兵是指东晋在招募北方流民基础上形成的一支军队。接受驻地在京口的军府指挥,拱卫首都建康,东晋称京口为“北府”故称为北府兵。该军为当时精锐部队,士兵皆晓猛勇敢,屡战皆捷。太元八年前秦进攻东晋,东晋以北府兵为主力,在淝水之战中击败前秦军队。后成为南朝刘宋政权创立的军事基础。北府兵一方面抵御北方强敌的入侵,另一方面也改变扬州“权重而力弱”的局面。

9. 大汶口文化

【答案】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重要的遗存之一,因首先发现于山东省泰安县大坟口遗址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山东省和江苏省。大汶口文化的陶器特征明显,社会经济已发展到较高水平。己发现的许多刻划符号被认为是古老的象形文字。当时的社会已产生严重的贫富分化,私有制逐渐形成,氏族制度瓦解,非常接近阶级社会。

10.检籍

【答案】检籍是指南朝宋、齐时期审定、核实户籍的制度。晋、宋以降,由于户籍登记多作伪失实,如窃注爵位,虚报岁数,身强而称疾,人在而托死,增损三状,贸袭万端,或因户存之

文书已绝,由是严重影响国家的赋役收入。南朝宋孝建元年(454年)始行检籍。至南齐时别置版籍官,又置令史,限每人每日须检出漏巧,查实逃隐、称疾、诈冒士族者,其改从原有籍状,此称为却籍;而被定为却籍者悉充远戍。但由于官吏舞弊,以致应却而不却,不须却反却,由是民怨四起,或逃亡避罪。永明三年(485年),就有富阳唐寓率众反检籍。永明八年(490年),停检籍,并以宋末所注之籍为正。

11.三藩之乱

【答案】三藩之乱是中国历史上清朝初期,三个藩镇王发起的叛乱事件。清初,明朝降将吴三桂被封为平西王镇守云南,耿精忠被封为靖南王镇守福建,尚之信被封为平南王镇守广东,史称“三藩”。康熙帝借尚可喜请求归老辽东之机,于1673年下令“撒藩”。同年十一月,吴三桂在云南发动叛乱,接着尚之信和耿精忠起兵响应,广西、四川、湖南的一些督抚也加入了叛乱阵营,史称“三藩之乱”。康熙帝经过8年的斗争,终于平定了三藩之乱,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12.周公东征

【答案】周公东征是指周公为平定东方三监叛乱而进行的征伐。周武王灭商两年后,因病去世。其子成王尚幼,由武王之弟周公旦辅政。管叔因企图继王位,对周公旦摄政极为不满,于是散布流言,并煽动蔡叔、霍叔,怂恿武庚及东方诸方国,以“周公将不利于孺子”为借口,公开叛乱。周公旦面对来自内外两方面的敌对势力,多方权衡,决定兴师东征。前后用了三年时间才平定了这次叛乱,杀掉武庚和管叔,流放蔡叔,贬黯霍叔,又在洛水北岸修建锥邑,作为周的东都,以便于加强对东方的统治。周公东征使周朝的影响达到东海之滨,对于周王朝的巩固具有重大意义。

二、简答题

13.简述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内容和意义。

【答案】(1)内容:战国时期各国为了争霸和统一的需要相继经过变法和改革,在不同程度上削弱或基本取消了旧有的世卿世禄制度和分土封侯制度,逐步建立起以职官任选制度为特点的新的中央集权的官僚政治制度,各国国君选贤任能,大量选拔下层知识分子进入政府机关,这种制度加强了各国国君的权力和地位。

①在中央,国君原称为侯,战国中期以后相继称王。国君之下设将、相,分掌军事、政治大权,由王直接任命,对王负责。相以下有御史、执法、司徒、司空、廷尉、少府等官,分管兵、刑、钱、谷等事,组成中央政府。

②地方上,逐渐推行郡县制。郡为中央政府管辖下最大的行政区划,设郡守主持政事,另有尉管理军事刑狱。郡下设县,县下设乡,乡下设里,乡有三老、廷椽,里有里正,为地方基层官重。这种由地方基层到中央政府职官制度的建立对于巩固新的政权组织起了至关重要的积极作用。建立上计制度,规定:地方长官每年要把所辖地区的户口、垦田、赋税等预算数字分别写在两片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