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广西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管理学原理之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组织精神
【答案】组织精神是指组织经过共同奋斗和长期培养所逐步形成的认识和看待事物的共同心理趋势、价值取向和主导意识。组织精神是现代意识与组织个性相结合的一种群体意识,往往以简洁而富有哲理的语言形式加以概括,通常以)一歌、)一训、j 一规、)一徽等形式表现出来,是组织经营宗旨、价值准则、管理信条、发展规划的综合体现,是构成组织文化的基石。
组织精神是指导组织运作的哲学思想和主导意识,通过领导者的引导、宣传、教育、示范以及员工的积极参与配合,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逐渐形成,它反映了一个组织的基本素养和精神风貌,是凝聚组织成员的精神动力。
2. 制造资源计划
【答案】制造资源计划系统(MRP II )是指把销售、采购、生产、财务、工程技术、信息等各个子系统进行集成起来的系统。MRP II最大的成就在于把企业经营的主要信息进行集成,在企业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3. 学习型组织
【答案】学习型组织是彼得. 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所倡导的一种组织类型。它是一种不同凡响、更适合人性的组织模式,由伟大的学习团队形成社群,有着崇高而正确的核心价值、信念与使命,具有坚切的生命力与实现梦想的共同力量,不断创新,持续蜕变。
在学习型组织中,人们胸怀大志,心手相联,相互反省求真,脚踏实地,勇于挑战极限及过去的成功模式,不为眼前近利所诱,同时辅以使成员振奋的远大共同愿景,以及与整体动态搭配的政策与行动,充分发挥生命的潜能,创造超乎寻常的成果,从而在真正的学习中领悟工作的意义,追求心灵的成长与自我实现,并与周遭的世界产生一体感。
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分别是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创建共同愿景、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
4. 领导者
【答案】领导者是指担负领导职责,负责实施领导过程的主管人员,他们担负着管理者和领导者双重角色。现代领导者在组织中担负起引导和服务两个方面的职责:①引导职责是指领导者有责任指导各项活动的开展和协调; ②服务职责是指领导者有责任为各项活动的开展提供条件和帮助。可见,引导职责和服务职责是相辅相成的,并且,服务职责发挥得越好,引导职责就越能有效地实现。对于作为组织主管人员的领导者来说,权力和权威是实施领导的有效工具,领导者需
要用自己所拥有的权力和权威进行控制和指挥,发挥其在组织中的影响力。
5. 预算控制
【答案】预算控制是指根据预算规定的收入与支出标准来检查和监督各个部门的生产经营活动,对费用支出进行严格有效的约束,以保证各种活动或各个部门在充分达成既定目标、实现利润的过程中,对经营资源能够充分地利用的过程。预算控制必须借助基本的技术要素,才能发挥控制作用,产生控制效应。有效的预算控制应当是一个全流程、全方位的多维控制系统,是一个点面结合、主辅结合、自始至终的动态控制系统。
6. 信度与效度
【答案】信度是指考评的一致性和稳定性,一致性指不因所用考评方法及考评者的改变而导致不同结果; 稳定性指一定时间内重复考核所测评的结果应相同。主要表现为一个测量过程中各项目的得分是否基本相符合,两次测量考评的分数是否前后基本一致。
效度是指考评所获信息与待测评的真正工作绩效间的相关程度。考评测量的效度越高,表示它所测量的结果能正确反映工作绩效的程度越高。效度反映运用某种技术得出的测试结果所能真正衡量被测试对象的程度。效度差便是所测量的不是拟测的,无关信息被纳入,有关信息却被忽略了,出现文不对题与答非所问的弊端。
信度与效度的关系体现为:信度将影响效度水平的高低,信度是对测评结果的稳定性和一致性的反应,而效度是结果与工作绩效相关程度的反应。一般而言,测评者的绩效结果越稳定、越一致则其结果与工作中的绩效水平的相关程度就越大,反之则越低; 有效的考核既要有信度又要有效度。二者共同作为测评考核有效性的手段。
二、简答题
7. 技术创新的内涵包括哪些方面?
【答案】从生产过程的角度来分析,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要素创新。从生产的物质条件这个角度来考察,要素创新主要包括材料创新和手段创新。
(2)产品创新。产品是企业的象征,任何企业都是通过向市场上提供程度上不可替代的产品来表现并实现其社会存在的,产品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的受欢迎程度是企业市场竞争成败的主要标志。
(3)要素组合方法的创新。利用一定的方式将不同的生产要素加以组合,这是形成产品的先决条件。要素的组合包括生产工艺和生产过程的时空组织两个方面。
8. 系统原理包含哪些内容? 简要说明其对管理实践的指导意义。
【答案】(1)系统原理
管理系统原理是根据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于20世纪40年代创立的普通系统论发展起来的。所谓系统,是指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要素)组成,在一定环境下具有特
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反映了物质世界最普遍的本质联系。任何管理实质上都是对系统的管理,没有系统,也就没有管理。
管理的系统原理源于系统理论,它认为应将组织作为人造开放性系统来进行管理。它要求管理应从组织整体的系统性出发,按照系统特征的要求从整体上把握系统运行的规律,对管理各方面的前提做系统的分析,进行系统的优化,并依照组织活动的效果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和控制组织系统的运行,最终实现组织目标,这就是管理系统原理的基本涵义。
具体地说,管理系统原理主要有五个观点:整体性观点、开放性观点、动态性观点、综合性观点、环境适应性观点。
(2)系统原理对管理实践的指导意义
①可以提高组织的整体效率,使管理人员不至十只是重视某些与自己有关的特殊职能而忽视了大目标,使全部人员将个人的目标内化,向组织靠拢,这就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
②可以使组织时刻保持动态的平衡,与外界保持密切的联系,从而能迅速地应对外界的变化,尤其是市场的变化。
③可以在组织内部实现资源共享,有效利用资源,降低成本,从而在竟争中取得优势。
9. 简述控制的程序。
【答案】控制的基本过程包括如下三个步骤:
(1)确定标准
由于计划是管理人员设计控制工作的准绳,所以从逻辑上说,控制过程的第一步总是制定计划。然而,由于计划的明细度和复杂性都不一样,并且管理人员通常也不可能事事过问,所以就得制定具体标准。按照定义而论,标准是考核业绩的尺度,是从整个计划方案中选出的用以衡量业绩的计算单位。这样就可给管理人员一个信号,使他们知道事情的进展情况,而无需过问计划执行过程中的每个步骤。
(2)衡量业绩
由于按标准衡量业绩的方法并不总是行得通,理想的做法是:以预见为依据事先找出偏差并采取适当的措施避免偏差。精明而又有远见的管理人员,有时能够预见到脱离标准的偏差。但是如果缺乏这种能力,则需要尽早揭示偏差。
如果标准制定得当,又有确切地评定下属人员工作的手段,那么对实际业绩或预期业绩的评价就会相当容易。但许多活动都难以制定准确的标准,并且也有许多活动难以衡量。对大批量生产的产品,要规定其工时标准是十分简单的,同样,按这些标准衡量业绩也很简单。但如果是客户定做的产品,由于标准难以制定,则业绩的评定可能比较困难。
此外,在工作的技术较低的领域,不仅标准难以制定,而且也难以评价。例如,要控制财务副总经理或产业关系部主任的工作就不容易,这是因为难以制定明确的标准。这些管理人员的上司就往往凭借含糊的标准来衡量,诸如企业财务状况是否正常、工会的态度如何、有无罢工、下属的工作热情与忠诚度如何、业务关系状况以及这个部门的全面成就(对此往往以未遭失败的根据来反证)。同样,上司的衡量结果也往往是含糊不清的。同时,如果这个部门看来是以合理的成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