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733中国语言文学基础之古代汉语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解释加点或划线词
1. 辭曰:“責車收,以何市而反? ”
【答案】(1)责:债务,债款。“债”古字,后写作债。
(2)市:买。
2. 虎求百兽而食之。(《战国策·楚策》)
【答案】而:连词,表示顺承。
3. 以母则不食,以妻则食之。(《孟子·滕文公下》)
【答案】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原因,因为,由于。
4. 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
【答案】时:伺,窥探。
5. 汉季失权柄,董卓乱天常。(蔡琰《悲愤诗》)
【答案】季:末,一个朝代的末期。
6.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 (王粟《七哀诗》)
【答案】完:保全。
7. 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
【答案】相:辅助、辅佐。
8.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
【答案】爱:吝音;吝惜。
9. 雨贡苞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徵。 .
【答案】征:索取。
二、名词解释
10.隶变
【答案】隶变是指由小篆经过一系列形体的改变从而成为隶书的过程。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古汉字演变成现代汉字的起点。有隶变,才有今天的汉字。在隶变中,中国文字由小篆转变为隶书。隶变是中国文字发展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结束了古文字的阶段,使中国文字进入更为定型的阶段,隶变之后的文字,接近现在所使用的文字,也比古文字更容易辨识了。
11.章句
【答案】章句是串讲句子意思和分析篇章大意的一种体式。它是离章辨句的省称,是分析古书章节句读的意思。作为一种注释,章句不像传注类注释那样以解释词义为主,而着重于逐句逐章串讲、分析大意。汉代一些儒者治学,从辨析章句入手,故章句体兴于汉。章句体虽不以解释词义为主,但它在对句意的串讲、分析中,往往包含了对原文词义的解释,这样可使读者从总体和义理上去加深对古书的理解。
12.疏
【答案】疏是唐代出现的一种新的注解形式,又称“正义”,是指为经书的传注作官方的注释。疏一般是先疏正文,再疏注文,先略引被疏的文字,一般是起讫各引两三个字,然后再疏,中间用圆圈隔开。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如孔颖达等人受唐太宗之命为五经作新注,合称为《五经正义》,分别为《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和《春秋左传正义》。
13.小篆
【答案】小篆是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统一推行的文字。小篆又称秦篆,是由大篆省略改变而来的一种字体,产生于战国后期的秦国,通行于秦代和西汉前期。中国文字发展到小篆阶段,逐渐开始定型(轮廓、笔划、结构定型),象形意味消弱,使文字更加符号化,秦始皇“书同文”,推广小篆的政策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行政手段大规模地规范文字。
14.入声韵
【答案】入声韵是指以塞音作韵尾的韵类,它是古代汉语中韵母的一大类。入声韵属仄声,指一个音节以破音/p/、/t/、/k/作结,发出短而急促的子音。中古入声韵中,屋沃烛、觉、药铎、陌麦昔锡、职德等韵以[-k]收尾; 质术栉物迄没纥、月曷末鎋黯屑薛等韵以[-t]收尾; 缉、合盍叶帖洽狎业乏等韵以[-p]收尾。入声在现代标准汉语(即普通话)中己不复存在,但在汉语的一些方言以及汉藏语系的一些其他语言中则仍能找到入声的踪迹。
15.反切
【答案】反切是中国传统注音法中用两个汉字合起来为一个汉字注音的方法。有时单称反或切。用反切注音时,被注音字称被反切字,简称被切字。反切的基本原则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的声母相同,反切下字与被切字的韵母(包括介音)和声调相同,即取反切上字的声母,取反切下字的韵母和声调,组合在一起就是被切字的读音。例如“坛,徒干切。”反切的产生,是为了补救读若、直音注音方法的不足,是汉字注音方法的一个巨大的进步,标志着汉语语音学的开始。但是使用起来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在认读反切注释时不知道反切字的读音,那么反切就没有起到注音的效果。
三、填空题
16.史记三家注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史记集解》(刘宋·裴骃注); 《史记索隐》(唐·司马贞注); 《史记正义》(唐·张守节注)。
【解析】《史记集解》(刘宋·裴骃注)、《史记索隐》(唐·司马贞注)和《史记正义》(唐·张守节注)俗称“三家注”。《史记集解》卞要汇聚他人的解释:《史记索隐》解释原文时,除了个
人的意见外,也引述他人的解释; 《史记正义》除解释原文、说明地理之外,还对一些字加音注。
17.“一之谓甚,其可再乎”中的“再”的意思是___。
【答案】两次
【解析】再:再一次,两次。
18.明确提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的是明代的___。
【答案】陈第。
【解析】陈第著有《毛诗古音考》等,开中国古音韵学研究之先河。他反对朱熹的叶韵说,认为《诗经》《楚辞》反映的是古音,不能以唐宋今音为标准随音改读来求韵脚的谐合。他明确提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的观点。他考证古音,以《诗经》、《楚辞》韵例作为本证,以周秦汉魏韵文、谐声、读若、直音、异文、又读等材料作为旁证,二者交相考辨,证实古音本读。条分缕析,主次分明。他还对《诗经》韵例做了分析,指出《说文》谐声与《诗经》韵的统一关系。陈氏彻底扫清了叶音说的谬误,对清代古音学家有巨大影响。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