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概念题

1. 南力一网

【答案】南方网于2001年12月13日开通,是依托南方日报报业集团,联合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广东省广播电影电视局、广东省新闻出版局、广东省新闻出版集团公司等省内新闻、出版、文化、社科单位共同建设的新闻网站,是广东省的新闻门户网站。南方网经过多年来的快速发展,已成为“华南第一、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大型综合性新闻门户网站。

2. 《新华日报》

【答案】《新华日报》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发行的惟一一份大型机关报,1938年1月11日在汉口创刊,同年10月25日迁至重庆继续出版,1947年2月28日被国民党当局封闭。该报大力宣传中共中央有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团结抗战、持久抗战”的战略方针以及毛泽东等提出的游击战争理论,无情地揭露日寇侵华阴谋和罪行,及时报道中国军队的抗日战绩,并与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了坚决而顽强的斗争。《新华日报》的创办改变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不能公开出版机关报的状况。通过《新华日报》,共产党抗日救国的各项政治主张得以更直接、更广泛、更及时、更有力地传送给国民党统治区的人民群众。

3. 《香港华字日报》

【答案】该报于1872年4月17日创刊,由陈霭亭创办、英文《德臣报》馆出版发行。前身是英文《德臣报》的中文版一一《中外新闻七日报》。宗旨:“期以世界知识,灌输于国人,以国内政俗,报告于侨胞,使民智日开,而奋其爱国之念”。以报道船期、货价、行情等商业信息为主。《华字日报》以后逐渐发展成为香港著名商业大报之一,直至1941年12月25日日军占领香港时,才被迫停刊。前后达77年之久。

4. 《中国时报》

【答案】《中国时报》是台湾发行量最大的两家民营报纸之一,其前身是《征信新闻》,后更名为《征信新闻报》,1968年9月1口改名为《中国时报》,并成立了报业集团,由余纪忠独立经营。该报团以派驻海外记者的第一手采访报道为国际新闻的主要来源,世界各大城市均设办事处,同时订用世界各大通讯社的电讯稿,销量居台湾报纸首位。1987年9月12日,《中国时报》派驻港办事处主任江素惠由香港飞抵厦门采访,成为第一家派出记者采访大陆的台湾报纸。

5. 《文萃》周刊

【答案】《文萃》周刊于1945年10月9日在上海创刊,孟秋江等创办并主持编务,初为文摘

性刊物,以转载重庆、成都等地报刊的进步文字为主,旨在沟通大后方与收复区的民主舆论,将内地民主运动扩展至收复区。1946年6月由黎澎接办并任主编,逐步改版为时事政治性刊物,以适应新的斗争需要,揭露国民党当局发动内战、镇压民主运动的真相,反映人民群众要求和平民主的呼声。述评性特稿日渐增加,使“述评”成为《文萃》的特色。1947年改为地下出版,并改名《文萃丛刊》,每期以一篇文章的篇名作书名,由16开杂志形式改为32开书本形式。同年7月,文萃丛刊社被国民党特务查获,该刊工作人员吴承德、陈子涛、骆何民三人被捕,后在上海解放前夕惨遭杀害,史称“文萃三烈士”。

6. 《时报》

【答案】《时报》是戊戌政变后改良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份报纸,1904年6月12日创刊于上海。狄葆贤和罗普分别担任该报经理和主笔。《时报》在政治卜并没有造成多大影响,但在报纸的评论、编辑、出版方面敢于大胆革新,为我国报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贡献:①首先将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创造的“时评”这种新的报章文体移植于日报,开辟了《时评一》、《时评二》、《时评三》三个栏目; ②首创报纸周刊,即在每周固定的日子设立教育、实业、妇女、儿童、英文、图画、文艺等7个专版,分别聘请专家负责编辑; ③首先采用1至6号铅字排版,新闻标题和评论中的主眼,“皆加圈点以为识别”,版面编排“务求醒目”; ④最先将一张报纸分为一、二、三、四版,两面印刷,彻底摆脱了书册式报纸的痕迹。

7. “天安门事件”

【答案】1976年春,以天安门为中心的群众悼念周恩来总理和抗议“四人帮”倒行逆施的活动,声势越来越大。清明节的当天,到场群众达数十万人。4月5日,群众的悼念与抗议活动被镇压,史称“天安门事件”。事件过程是:1976年3月5日,上海《文汇报》发表《沈阳部队指战员坚持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消息时,删去了按照周恩来总理题词写的一段话; 3月25日,该报发表《走资派还在走,我们就要同他斗》的消息时,出现“党内那个走资派要把被打倒的至今不肯改悔的走资派扶上台”的字句。愤怒的群众认为,这是把周恩来总理打成了“走资派”,纷纷写信、打电话向《文汇报》提出抗议与警告。京沪列车在南京站停靠时,车厢被写上要求清查《文汇报》的标语。在天安门广场贴出的诗文中,也有谴责《文汇报》的。以天安门为中心的群众悼念周恩来总理和抗议“四人帮”倒行逆施的活动,声势很大,花圈、诗文、小字报铺天盖地。直至4月5口,群众悼念与抗议活动被镇压。

8. 林白水

【答案】林白水是民国初年著名记者。1901年任《杭州白话报》主笔,1902年赴上海,加入中国教育会,参与创办《童子世界》,并为《苏报》撰稿。“苏报案”后,林白水避往日本,旋回沪创办《中国白话报》。1906年,他再度赴日留学,专攻法律和新闻,是我国最早学新闻的留学生之一,辛亥革命后回国。1916年恢复办报活动,先后创办了《公言报》、《新社会报》(不久改名《社会日报》),自任社长兼总编辑。1926年因为在《社会日报》上发表时评《官僚之运气》,

触犯奉系军阀,被诬指为“通敌有据”,惨遭杀害。林白水从1904年起就坚持用白话文写作,他写的新闻和评论,挥洒自如,辛辣尖刻,好议个人短长,或揭人隐事,故积怨于军阀,他的文章通俗浅显,颇能吸引读者,在当时新闻界有一定影响。

9. 公民新闻

【答案】公民新闻(CitizenJournalism )是指积极地让受众参与报道重要公民事件的新闻实践。公民新闻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新闻界提出的新闻理念,是对社会责任理论呼吁满足组成“大共同体”的各种不同团体的需要的直接反应。公民新闻是一种交互式新闻的形式,打破了现有的专业媒体组织垄断新闻内容的格局,使新闻生产的权力由媒体为中心向受众中心转变; 同时,它通过多渠道的新闻信息报道满足了日益多元化发展趋势下公民的知情权需求。“公民新闻”还使传统媒体的信源结构发生了变化,传统媒体对新闻信息的议程设置功能受到影响。

10.范长江

【答案】范长江是中国著名记者,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重要领导人之一。1935年他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身份进行西北采访活动,为该报写的通讯后汇编成《中国的西北角》一书。这一系列通讯以纪实的方式,谈古论今,既有大量的历史、地理、人文与自然知识,更透露了重大的政治消息,还首次客观而真实地反映了红军的状况。他的文章笔触生动而有感情,刊出后受到广泛欢迎,“长江”名噪一时。1936年,他又深入内蒙西部采访写了通讯《忆西蒙》。1937年西安事变后赴西安采访,并第一次接触了共产党人,后赴延安采访毛泽东,思想发生深刻转变,期间发表通讯集《塞卜行》。1938年脱离《大公报》,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与创办“青记’,、“国新社”、香港《华商报》等,曾任新华社华中总分社社长,延安《解放日报》副总编,新华社“四大队”队长,成为无产阶级新闻战士。建国后,曾任新闻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社社长等职。

11.信息娱乐

【答案】信息娱乐在我国通常称为新闻娱乐化。信息娱乐指的是在内容上偏向软新闻,注重报道名人趣事、带煽情性、刺激性的新闻、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 或者将硬新闻软化处理,寻找时政、经济、法律、国际新闻中故事性强的元素突出描写。二是指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描述,通过描述新闻中有趣的故事、情节、细节,使各种新闻内容衍变为趣味性、戏剧化的新闻。

12.《点石斋画报》

【答案】《点石斋画报》是中国第一部时事和风俗画报,1884年在上海创刊的旬刊,随《申报》附送并零售,由点石斋石印书局印行。《点石斋画报》作为《申报》副刊,其价值取向和对事件的态度与《申报》雷同,主要由“奇闻’夕、“果报”、“新知”、“时事”四者共同构成,以介绍社会新闻、世界风物、市民生活为主。其接受对象偏向于文化程度较低的群体。画师多为写实派画家,构图完整优美,线条生动细致,内容丰富,敢于触及时事,对研究清末的社会、政治、历史、艺术等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该刊出版至1898年停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