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新疆师范大学商学院劳动经济学(同等学力加试)之政治经济学教程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概念题

1. 货币层次

【答案】随着信用制度的产生和发展,货币范围小断扩展,出现了M 0, M 1, M 2, M 3, M 4……边界小同的货币层次。按照货币的流动性,货币层次可分为:

M 0=现金(纸币和硬币)

M 1=M0+所有金融机构的活期存款

M 2=M1+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

M 3=M2+其他金融机构的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

M 4=M3+其他短期流动资产(如国库券、商业票据、短期公司债券、人寿保单等)

2. 投资需求

【答案】投资需求(又称投资支出)是指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通过货币资金的支出所形成的对投资品的需求。从构成上看,社会总投资可分为对固定资产的投资,即对建筑物(如厂房、住宅、公共建筑、码头、水坝等)和固定设备(如机器、仪器、器具等)的投资和对流动资产的投资。从资金来源上看,社会总投资可以区分为重置投资(更新改造投资)和新增投资两部分。所谓重置投资,是指用折旧费进行的投资,它主要用于重新购置、替换和更新已经报废的现有固定资产及企业的改建。由于这种重置、替换和更新通常与企业的改造结合在一起,因此又称这部分投资为更新改造投资。所谓新增投资,是指用社会积累资金进行的投资。

3. 产品差别

【答案】产品差别是指同类产品由买方的偏好而形成的具有不完全替代关系的状态。产品差别是垄断竞争的最主要原因。产品差别形成的原因主要有:第一,产品的物理差异。同类产品可能在用途上相同,但是质量、性能、结构、设计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并因此直接影响使用效果,从而同类产品具有不完全的替代关系。第二,买方的知识的差异。一般说来,买方特别是消费者对产品的本质特征和质量都缺乏了解、缺乏足够的商品知识,在这种情况下,购买者可能会依据商品的外观、卖者的声望等来决定是否购买,造成对同类产品的不同偏好程度。第三,买方主观差异。一般说来,购买者对特定商品的偏好受到企业促销活动特别是广告的影响。第四,服务方面的差异。卖方可以通过提供有关商品信息及发送、保修、购物贷款等快捷、周到的服务来赢得消费者对本企业产品的青睐,强化产品差别。第五,特殊销售活动,如赠送礼品、配送附件、有奖销售等造成的产品差别。第六,销售地理位置的差异。企业通过选择有利的地理位置,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也会造成一定的产品差别等。在多种因素中,企业研究与开发、销售活动是造成

产品差别的最基本的原因。在垄断竞争条件下,如何扩大产品差别、维护产品差别,是企业间竞争的重要于段。

4. 循环经济

【答案】循环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是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循环利用为核心,通过对传统行业的技术改造,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使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和谐。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重要纽带,是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体现,是落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途径。

5. 新经济政策

【答案】新经济政策是苏联在1921年由国内战争转变到和平经济建设时改变“战时共产主义”体制后所实行的经济政策。当时在列宁领导下,苏维埃政权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而采取利用商品经济关系的政策。列宁根据对俄国国情的分析认识到,经济、政治和文化落后的俄国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同,这就决定其在革命胜利后不能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而必须走迂回曲折的道路。实行“战时共产主义”虽然有反对国际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的原因和必要,但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是不成功的。列宁要求放弃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的设想,重新回到迂回曲折的道路上来,强调必须善于考虑那些便于由宗法制度、小生产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战争结束后,很快放弃“战时共产主义”体制,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是:

(1)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缴税后的剩余粮食可以自由出售;

(2)发展商业,在一定限度内允许自由贸易和私商存在:

(3)在国营企业中,实行经济核算制,并以租让、租赁等国家资本主义形式把某些国营企业租给外国资本家或私人经营。

6. 价值量

【答案】价值量是指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即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量。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成正比。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由于生产每一种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都是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越多,则生产每一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便越少,从而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的价值量便越小。反之,劳动生产率越低,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越少,则生产每一单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越多,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便越大。

7. 流动资本

【答案】流动资本是指以原料、燃料及动力、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形式存在的以及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生产资本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依据是二者在产品生产过程中价值周转方式不同。流动资本的特点是,在生产过程开始时一次性投入,其价值随产品的销售一次性全部收回。原料、燃料和辅助材料等在生产过程中一次性全部耗费掉,其价值全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并从新产品的销售收入中全部收回,在下一个生产过程开始时重新投入。支付给工人的工资也是一次性支付。工人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出这一部分价值,随商品销售一次性全部收回。

8. 什么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它是如何产生的?

【答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指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合为一体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机构服从于垄断组织,并被用来干预社会经济生活以保证高额垄断利润,是帝国主义时期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各种矛盾不断加深的必然结果。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如下:

(1)19世纪70年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时期。这一时期,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主要表现为国家通过直接投资和将私人企业国有化建立国有经济以及对整个国民经济实行集中统制。

(2)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一时期,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主要表现为国家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干预和调节。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新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在和平时期、在各国经济相对稳定发展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已经成为涉及资本主义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各环节的生产关系体系。

二、简答题

9. 简述对外开放条件下如何维护我国的经济安全?

【答案】国家经济安全,就是指一国根本的经济利益免遭侵害的一种经济状态。其主要内容包括:一国经济主权独立、基础稳固、运行健康、增长稳定、发展持续; 在国际经济生活中具有自主性、抗风险和竞争力; 不至于因为局部问题的演变而使整个经济受到冲击和遭受过多损失; 能够避免或化解可能发生的局部性或全局性的危机。

经济全球化是一柄“双刃剑”:它既会推进国际资源的优化配置,又会对国家经济安全产生负面影响。为保证国民经济全面协调持续发展,在对外开放中,要什分注意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1)在对外开放的同时,要强化自主创新,发展民族产业。

(2)要加强金融市场监管和市场调控,要正确运用金融工具调控市场,加强金融监管,维护生产秩序,避免金融风险和经济风险,确保国家经济利益。

(3)建立国家经济安全预警机制。要防止和化解经济全球化给中国经济安全带来的威胁,增强应对突发事件和危机的迅速反应能力和临界处理能力; 构建国家经济安全的防御体系,根据我国的资源占有和需求情况,建立国家经济资源战略储备和保障体系,从而为国家经济安全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形成比较完善的组织体制和应对机制,建立完善的维护经济安全和危机管理的组织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