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公务员>国家公务员行政职业能力测试

问题:

[单选] 作者反驳了以下哪种观点( )

长远以来,中国就重视文化立国,礼治即表现在国家治理中体现出文化的精神。儒释道、诸子百家文化数千年来成为中国人的思想血脉,影响了各个朝代的主流思想。“仁义礼智信”“内圣外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理念,对中国古代治国理政以及全体中国人的人格言行影响很深。众所周知的如《论语》《大学》等成为数百年来包括帝王在内的治国理政者们的必读书,历史上国家治理者推行“敬天法祖”“以孝治天下”等理念和做法,都是礼治的表现。 中国历史的主流,与其说是人治,不如说是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思想影响下的帝王及士大夫们在治理国家。虽然经历许多次改朝换代,期间也有一些________的帝王,但中国社会治理的背后,总体来说都有着中国文化思想作为底蕴,都不同程度地体现着对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的________。 在礼治之下,总体来看中国历史上也发展出了与其相应的法治,有法制体系以规范社会治理的各方面。比如有监察制度以保证官员廉洁奉公,有官员选拔制度以保证任人唯贤,等等。就监察制度来说,唐朝就有“四善二十七最”“六察法”等,对官员的监察和考核进行严格详细的规定。对皇帝本身,也不是没有约束制度。比如在唐朝三省六部制下,虽然最高命令是皇帝诏书,但诏书由中书省拟撰,后经门下省复审。门下省如果认为不妥,可以“封驳”,也就是把皇帝命令挡回去。“封驳”在汉代已经出现,唐代“封驳”的例子屡见不鲜,宋朝也延续了这一制度。明朝来华多年的传教士利玛窦也注意到,“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做出最后的决定”。 对法治的推崇,屡见于古代经典。比如《管子》说“法令者,群臣之所共立也”;荀子认为“隆礼至法,则国有常”。这些思想都对中国历史上的治理产生了巨大影响。 一些人质疑中国历史上是否有法治,笔者认为,在这个问题上,国人应该有足够的文化自信。中国历史上有不少时期,整个社会能按照一定规则和制度来进行治理,并实现较长时间的良性运转,至少应说是具有相当程度上的法治特色的。历史学家钱穆先生就认为“中国政治,实在一向是偏重于法治的,即制度化的”。连《历史的终结》一书作者弗朗西斯·福山也认为“在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人发明了好政府”。 当然中国历史上的治理,有时代的局限性,也有很多不完善乃至糟粕的东西,但我们不应简单以人治抹杀中国古代治理经验,从而失去了取其精华的机会。比如历史上的监察制度、选官制度等经验就值得借鉴。笔者也注意到,历史上治理较好的时期,都是那些文化较昌明开放的时代,比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当文化精神比较衰退保守的时候,但出现社会治理和制度的相对颓废。所以今天在全社会大力倡导法治的同时,也应注意到,“徒法不足以自行”,应大力加强“礼治”,注重夯实优秀传统文化的内蕴。

A . 中国文化中存在的糟粕
B . 文化昌明时代社会治理更为完善
C . 中国历史上没有法治
D . 传统文化对社会治理产生深远影响

最适合作为本文标题的是( ) 要法治不要人治。 中国人发明了好政府。 政治文化传统漫谈。 礼法并治是中国的政治传统。 根据本文,下列哪项与其他三项不属于同一种治国理念( ) 敬天法祖。 以孝治天下。 仁义礼智信。 四善二十七最。 文章举唐代“封驳”的例子,是为了说明( ) 监察制度历史悠久。 君权受到一定约束。 唐代各部分工明确。 机制逐渐出现。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本文标题的是( ) 空谈误国的文士。 被抹黑的北洋水师。 近代中国的明灯。 甲午海战的反思。 填入文中划线处最恰当的是( ) 其实,时人普遍对于北洋水师是漠不关心的,认为战败战胜都无所谓。 当时人们的心情很复杂,即怕北洋水师战败,又怕赢了之后自己的见解被嘲笑。 当时人们虽然不满于北洋水师西化的做派,但还是希望他们能打一场扬眉吐气之仗。 在这样的舆论氛围中,实则很多人内心里其实更希望北洋水师上阵的结果是战败出洋相。 作者反驳了以下哪种观点( )
参考答案:

  参考解析

这是一道态度观点题,定位第五段,出现了观点引导词“笔者认为”“一些人质疑中国历史上是否有法治,笔者认为,在这个问题上,国人应该有足够的文化自信。”后面论证中国历史上的法治,所以作者否定的观点是中国没有法治。故本题答案为C选项。

在线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