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武汉科技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331社会工作原理[专业硕士]之社会学概论新修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镜中之我

【答案】库利的“镜中之我”概念认为,自我源自以群体为背景的同他人的符号性互动,在社会互动中人们通过他人对自己行为的态度和反应来认识自己,就如同从镜子里发现自己。库利的镜中我概念将自我意识分为三个阶段:①设想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 ②做出行为后,设想他人对自己行为评价; ③根据自己对他人的评价的想象来评价自己行为.

2. 镜中我(库利)

【答案】他认为,自我或人格是社会的产物,是通过社会互动而产生的。他将自我意识的形成分为二个阶段:①我们设想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 ②在做出行为之后,我们设想或理解他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 ③我们根据自己对他人的评价的想象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并据此做出下一步反应。在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就逐渐形成了每个人的自我意识和人格。库利非常形象地将通过观察别人对自己行为的反应而形成的自我概念称为“镜中我”,即每个人的“自我”观念其实是他人这面“镜子”的反射。

3. 代差

【答案】代差是指社会的不同世代之间在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方面出现的差异、隔阂,甚至冲突。从社会学角度来看,代差实际上反映的是社会结构、社会生活变化的速度和程度。代差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代差是社会文化在“遗传”过程中的“变异”,是下一代对上一代文化的扬弃。对代差的性质要做具体分析,不能简单地否定或肯定代差两方中的任何一方,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 反向社会化

【答案】反向社会化又称逆向社会化(reversalsocialization ),是指晚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给长辈的现象。社会化长期被认为是一个单向过程,即长辈将社会规范和文化知识传授给晚辈。现在,社会学家普遍认为社会化是一个双向过程,即不但有长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晚辈,也有晚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长辈。

5. 目的(工具)合理性

【答案】工具合理性行动是韦伯在分析社会行动的类型中提出的一个概念,又称目的合理性行动。它是指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情况和其他人的举止的期待,并利用这种期待作为“条件”或者

作为“手段”,以期实现自己合乎理性所争取和考虑的作为成果的目的的行动。

二、简答题

6. 简述社会角色失调的几种情况。

【答案】人们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也常会产生矛盾,遇到障碍,甚至遭到失败,这就是角色的失调。社会角色失调的情况主要包括:

(1)角色冲突,指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在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了矛盾、对立和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即一组由不同人承担的角色和多种角色集于一人之身,从这两种情况中就产生了两种不同类型的角色冲突。

①一种是角色间的冲突,即不同角色承担者之间的冲突。它常常是由于角色利益上的对立、角色期望的差别以及人们没有按角色规范行事等原因引起的。

②另一种是角色内的冲突,即山于多种社会地位和多种社会角色集于一人身上,而在他自身内部产生的冲突。这又有几种不同的情况:

a. 一个人所承担的多种社会角色同时对他提出了角色要求,使他难以胜任,这时便发生了角色内冲突。由于这种情况常使角色的承担者在时间上与精力上出现紧张的感觉,因而也有人把它称为“角色紧张”。

b. 一个人所承担的几种角色,其行为规范互不相容,这时也会产生角色内冲突。

(2)角色不清,指社会大众或角色的扮演者对于某一角色的行为标准不清楚,不知道这一角色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

①在社会与文化的迅速变迁时期,很多社会角色都在发生变化。人们会感到,很多角色的行为规范都超出了他们过去习以为常的那个范围。这样发展的结果是,很多人对这些角色的行为规范究竟应是什么样子,感到“小得而知”。

②在社会变迁中,总会不断产生一些新的职业与新的社会角色。当一种新角色初次来到社会上时,社会还没有来得及对它的权利义务做出明确规定,角色承担者本人不清楚,其他人的看法也有分歧,角色不清便由此产生。只有通过长期互动,当社会为它规定了明确的规范后,这种角色不清才能清除。

(3)角色中断,指在一个人前后相继所承担的两种角色之间发生了矛盾的现象。角色中断的发生是由于人们在承担前一种角色时并没有为后一阶段所要承担的角色做好准备,或前一种角色所具有的一套行为规范与后来的新角色所要求的行为直接冲突。

(4)角色失败,是角色扮演过程中发生的一种极为严重的失调现象。它是指由于多种原因使角色扮演者无法进行成功的表演,最后,不得不半途终止表演. 或者虽然还没有退出角色,但己经困难重重,每前进一步都将遇到更多的矛盾。通常可分为两种情况:

①角色的承担者不得不半途退出角色。

②虽然还处在某种角色的位置上,但其表现己被实践证明是失败的。

7. 我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对社会分层有哪些影响?

【答案】新中国成立以后,便开始了政府主导的工业化、现代化进程。改革开放以来,这一进程得到全面推进,中国日益加速地融入世界现代化潮流。现代化这一历史进程,主要体现着技术和经济的合理化趋势,即基于计算的对经济效率的合理追求。

我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对社会分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劳动分工体系发生巨大而深刻的变化,推动着原有职业结构的不断改变。劳动力从农业向工业转移,产品生产者向服务行业转移,增加了一批劳动强度较低而技术含量较高的新兴职业,非体力劳动者的比例不断上升。

(2)新兴职业要求自获性成就,因而更加依赖于教育和训练。类似的职业将获得大体相同的报酬。教育、职业声望及收入之间联系日益紧密,社会经济综合地位构成社会分层的基本指标。

(3)职业结构的改变,催生出一个庞大的中间阶层,使整个社会的贫富差距逐渐缩小,从而最终缓解社会冲突,促进了社会稳定。

(4)职业体系日趋开放,社会自由流动空间扩大,从而能够依照经济发展的需要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总的来看,由于现代化以科技和效率为向导,在现代化推动下,教育体系成为重要的职业分配机制,整个社会的职业一般会出现结构性向上流动趋势。

8. 举例说明:家庭与婚姻作为社会设置和生活实体,各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

【答案】(1)家庭

作为生活实体,家庭代表实体婚姻+孩子+生活共同体。作为社会设置,家庭则代表血缘+供养+继承,以及由此所产生的各种权利义务关系。这是因为,对于社会来说,家庭首先是人口生产的基本单位,因此对于未成年孩子和老年人口的供养是社会最关心的问题,必须强制规定具有血缘关系的个人之间的供养、赡养、财产分配和遗产继承等一系列权利义务关系。或者说,在社会设置的意义上,不同的个人仅仅是由于这些权利义务关系的存在,才组合成家庭的。对于家庭的一切社会设置,都是围绕着子女建构的。在中国,最典型的社会设置就是户籍制度中的“户”。

但在生活实体的意义上,家庭其实仅仅是一个以供养关系为基础的生活共同体。在中国,家族一般是以“五服”为界,宗族则指同宗同姓同地域的各个家族结成的群体。家庭一般是“五服”之内的,但并不严格限定在某一辈分之内,而是更强调共居和共同的经济生活。其中最重要的是经济核算范围。家庭主要是婚姻的产物,而家族却是血缘的产物。

(2)婚姻

作为生活实体,婚姻代表持续的性关系+共同生活。作为社会设置,婚姻是指:两个人按照社会所要求的契约关系和程序来组建共同生活(当事人的“婚”); 双方都与对方原来的家庭结成确定的关系(当事家庭之间的“姻”)。

婚姻的生活实体与社会设置,在矛盾中统一为某时某地的婚姻存在形态。个人不得不遵守社会的婚姻制度,或者说被社会化为能遵从婚姻制度的人。社会也不得不在法律上承认事实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