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同济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之中国教育史考研题库

  摘要

目录

2017年同济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之中国教育史考研题库(一).... 2

2017年同济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之中国教育史考研题库(二).. 12

2017年同济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之中国教育史考研题库(三).. 22

2017年同济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之中国教育史考研题库(四).. 31

2017年同济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之中国教育史考研题库(五).. 42

一、简答题

1. 韩愈的《师说》提出了哪些主要教育观点?

【答案】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思想家,主张复兴儒学,反对佛老学说,提出以儒家的“道统”来对抗佛老的“法统”。韩愈提倡师道的一个中心任务就是为保卫儒家的道统而

,其中对教师的任务、师与道、道与业、师与生的关斗争,为了提倡师道,写下了著名的《师说》

系都提出了卓越的见解。

(l )在关于教师的任务的论述中,韩愈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著名论断。教师这三项基本任务是紧密相连的,重在传道,授业是为传道服务的,古文、六经之文只不过是载道的工具,而传道又是通过授业完成的。这体现了“存师卫道”的儒家传统的基本精神,把“传道”当作首要任务,把“授业”当作第二任务,把“解惑”提到应有的地位,这样排列顺序是明确的。

(2)在师与道的关系上,韩愈分析的“师”与“道”之间的辩证关系也是合理的,指出“道

,师与道密切结合,不可分离。学生“从师”,就是从师的“道”,传道必有师,之所存,师之所存”

卫道必先向师学习,尊重了师道就可以卫道了。为师是“传道”的,如教师不能“传道”那就不能成其为师了。

(3)在道与业的关系上,韩愈指出“道”是儒家的道统和基本精神,“业”是儒家经书,是载“道”的工具,二者之间,“道”为重,“业”次之,“道”为先,“业”在后,“道”通过“业”

,是为“道”服务的。如果教师只是“习其句读”而不传道,那么是“小学而大遗”来体现,“业,

,忘记了根本任务。 了,即因“小”而失“大”

,,谁就是教师,教师(4)在师与生的关系方面,韩愈提出谁先掌握了“道”‘懂得了“业”

不应受什么年龄、地位、资格等限制。指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己”的观点。这反映了道德知识积累和教学的客观规律,即闻“道”在先,

,以“知”教“不知”这一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 以“先觉觉后觉”; 攻有专“业”

总之,韩愈关于教师的任务、师与道、道与业、师与生的关系等问题的阐述包含了朴素辩证法的因素。提出教师应忠十理想、传播真理,又要学有专长,认真授业,暗不教师既要起主导作用,又要重视教学相长,能者为师。这些见解丰富了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而且对当前的教育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启发意义。

2. 简述教育的个体个性化功能。

【答案】个性化是指个体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独特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过程。教育的个体个性化的功能,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

主体意识是人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主体的自觉意识,它包括主体的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 主体能力是主体认识、改造外部对象世界的能力。无论是主体意识的形成还是主体能力的获得都要通过教育。因为人要称为认识和实践的主体,必须通过接受教育,获得相应的知识、能力,从而达到变革客观世界的目的,因此,教育过程对个体而言,是一个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我能力的过程。

(2)教育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

个体的独特性表现在人的个性心理上,诸如兴趣、爱好、理想、信念、世界观、能力、气质、性格等。人的遗传素质蕴含着个体的差异性。个体由于后天的生活环境、教育影响的不同,即便是相同的遗传素质,也会形成不同的发展结果。教育作为有目的的活动,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心理发展特征,选择适合他的发展发展道路、设计适合他的教育。因此,教育能够尊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帮助不同的学生开发其内在潜力,形成自己的优势区域和特长。

(3)教育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

创造性是人的个性的核心品质,是个性的自主性、独特性的综合体现。它是个体在创造活动中所表现出的自主、独特、与众不同的心理倾向。创造活动是人产生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活动。人们在创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性不仅是个体独特的自我意识的体现,同时也符合社会价值的要求,具有社会性。因此,创造性是自我性和社会性的连接,它虽是个体才能的最高体现,但这种才能的发挥受到社会的制约,要以社会的贡献来衡量。

3. 清末所创设的各级各类新式学堂例举。

【答案】清末教育的发展主要经历了洋务教育、戊戌变法中的教育改革和清末新教育制度的确立等几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都开办了不同类型级别的新式学堂。

(1)洋务运动时期的新式学堂

自19世纪60年代开始到90年代,洋务派举办了一系列“自强”、“求富”的洋务事业,史称

“洋务运动”。洋务教育是洋务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洋务运动中遍设洋务学堂,主要有三类。

①方言学堂即外国语学堂。以学习外国语为主,主要培养翻译人员。如北京的京师同文馆、上海的广方言馆、广州同文馆、湖北自强学堂等。京师同文馆是我国最早的官办新式学校。它逐渐从专修外国语的学校,发展为综合性学校。

②军事学堂。培养能使用洋枪、洋炮的士兵和军官。主要有:福州船政局附设船政学堂、天津创办的北洋水师学堂、天津武备学堂、广东水陆师学堂、江南水师学堂以及天津创办的军医学堂、湖北设立的武备学堂等。

③技术学堂。培养会使用和维修洋机器的人员和一些通讯人员等。主要包括:上海江南制造局附设的机械学堂、福州船政学堂、天津设立的电报学堂、上海设的电报学堂以及湖北省矿务局附设的采矿工程学堂等。

(2)戊戌变法时期建立的新式学堂

①维新派在变法运动中创办的新式学校。资产阶级维新派办的重要学堂有万木草堂、时务学

堂、通艺学堂、浏阳算学馆、时敏学堂、务本女学、经正女学等,影响最人的是万木草堂和时务学堂。

万木草堂由康有为在广州长兴里设立,是康有为宣传变法思想,形成变法理论,培养变法人才的重要阵地。时务学堂由熊希龄等人在湖南长沙创办,梁启超被聘为中文总教习。

②“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百日维新中,在北京设立了京师大学堂。京师大学堂的任务,不仅在管理自身,还要成为各省学堂的表率,而且还有统辖各省学堂的大权。此外,清政府在此期间还筹办高等、中等、初等各级学堂和各种专门学堂。

(3)清末新学制建立中设立的新式学堂

“癸卯学制”是中国第一个经正式颁布并在全国范围内实际推行的学制,其中对新学堂的建立做出了一系列规定:

在直系教育中,设立蒙养院、初等小学堂、高等小学堂、中学堂、高等学堂、大学堂和通儒院。在师范教育中,分设初级师范学堂和优级师范学堂。在实业教育中,分实业学堂、补习实业学堂和实业师范学堂三类。实业学堂分初、中、高三级。每级又分为农业、商业、工业和商船四个种类。其中初级实业学堂相当于高等小学堂程度,中级实业学堂相当于普通中学堂程度,高等实业学堂都相当于高等学堂程度。此外,还有实业补习普通学堂、艺徒学堂和实业教员讲习所。

4. 简述“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答案】“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五四”运动前后,中国思想文化领域发生的一次启蒙运动,

,对当时的学校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它的基本内容是提倡“民主”和“科学”

(l )学校改用白话文教学。新文化运动反对旧文学,提倡平民的、写实的、通俗的新文学,从内容到形式上都起着深刻的变革。出现了大量采用白话文的优秀新文学作品,为学校提供了国

语教材和课外读物。白话文教材的普遍使用,对普及教育、普及文化科学知识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2)促进女子教育的发展。“五四”新文化运动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抨击男尊女卑,主张妇女解放、男女平等,开放女禁,男女都有受教育的平等权利,不但要求兴办女学,还主张男女同学。北京大学、南京高师相继招收女生,一些进步的中学也开始男女合校,甚至同班,1922年的新学制取消了男女中学之间的差别,从制度上肯定了男女享有平等的教育权。

(3)学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在“民主”、“科学”精神的影响下,排除了封建性的内容,在中小学加强自然科学教育和职业教育,大学增设一些自然科学系,大中小学的教材增加了宣传资产阶级民主、个人奋斗以及研究现实问题的内容; 引进了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如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以及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等,反对注入式教学,提倡启发式教学方法。

(4)学校行政管理改革。取消了学监、舍监,设训育主任,实行导师制,中等以上学校设学生自治会。

(5)促进学校体育活动的发展。体育在此时期主要表现为:以兵操为主的军国民体育思想的衰退和以欧美运动的田径、球类、游戏类活动方式的“实用主义体育思想”的开始兴起,这表明中国体育己经由模仿德国,日本转向了模仿欧美。最典型的是篮球运动,最早的就是由西人通过基督教青年会带来和推广的,随后棒球、垒球、网球、乒乓球等也相继传入。这场思想解放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