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431金融学综合[专业学位]之西方经济学(微观)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等成本线

【答案】等成本线是在既定的成本和既定生产要素价格条件下生产者可以购买到的两种生产要素的各种不同数量组合的轨迹。假定要素市场上既定的劳动的价格即工资率为w ,既定的资本的价格即利息率为:,厂商既定的成本支出为C ,则成本方程为:

成本方程相对应的等成本线如图所示。

等成本线

图中,横轴上的点表示既定的全部成本都购买劳动时的数量,纵轴上的点表示既定的全部成本都购买资本时的数量,连接这两点的线段就是等成本线。它表示既定的全部成本所能购买到劳动和资本数量的各种组合。

2. 消费者剩余

【答案】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总价格和实际支付的总价格之间的差额。由于消费者消费不同数量的同种商品所获得的边际效用是不同的,所以,他们对不同数量的同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也是不同的。但是,消费者在市场上所面临的同种商品的价格往往却是相同的,这样,消费者为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和他实

际支付的价格之间就会有一定的差额,这一差额就构成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剩余可以用图来表示。

消费者剩余

d 如图所示,反需求函数p =f(Q )表示消费者对每一单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消费

者剩余可以用消费者需求曲线以下、市场价格线以上的面积来表示,即图中的阴影部分面积所示。

需要注意的是,消费者剩余是消费者的主观心理评价,它反映消费者通过购买和消费商品所感受到的状态的改善。因此,消费者剩余通常被用来度量和分析社会福利问题。

二、计算题

3. 牧民A 和牧民B 在同一块地放牧。假设:如果这块地上有20头牛,每头牛终生可以产出4000元牛奶; 这块地上有30头牛时,每头牛终生可以产出3000元的牛奶; 有40头牛时,每头牛终生可以产出2000元的牛奶。牧民购买一头牛的成本为1000元。显然,如果在这块地上放牧更多的牛,每头牛能吃的草就少了,牛奶产量也就少了。

(1)设牧民A 和牧民B 每人可以买L=10头牛,也可以买L=20头牛。如果是一次性非合作博弈,计算并画出牧民A 和牧民B 的净得益矩阵图示。

(2)给出该博弈的纳什均衡解,并说明理由。

,放牧的牛数不受限制,若干年(3)放松本题的假设,如果这块地成为放牧公地(共有地)

后结局会如何? 为什么?

【答案】(1)①牧民A 和牧民B 每人买L=10头牛时,每头牛终生可产出4000元的牛奶,牧民购买一头牛的成本为1000元。

所以,放牧每头牛可以带来利润

牧民A 和牧民B 的利润都是

此时,牧民A 的利润为

牧民B 的利润为

此时,牧民A 的利润为

牧民B 的利润为

此时,牧民A 和牧民B 的利润都为

。 。 。 。 ; 。 ②若牧民A 买L=10头牛,牧民B 买L=20头牛时,每头牛终生可产出3000元的牛奶。 ③若牧民A 买L=20头牛,牧民B 买L=10头牛时,每头牛终生可产出3000元的牛奶。 ④如果牧民A 和牧民B 每人买L=20头牛时,每头牛终生可以产出2000元的牛奶。

牧民A 和牧民B 的净得益矩阵如表所示。

表牧民A 、牧民B 的净得益矩阵

(2)该博弈的纳什均衡解为(牧民A 买20头牛,牧民B 买20头牛)。理由如下:

,对于牧民A 的策略选择而言,当牧民B 选择“买10头牛”时,牧民A 会选择“买20头牛”

因为当牧民B 选择“买20头牛”时,牧民A 会选择“买20头牛”。

同理,对于牧民B 而言也是一样,所以,“买20头牛”是两人的占优策略。策略组合(牧民A 买20头牛,牧民B 买20头牛)达到了一种均衡状况,任何一个参与者都不会改变自己的策略,如果其他参与者不改变策略。所以,(牧民A 买20头牛,牧民B 买20头牛)是该博弈的纳什均衡解。

,放牧的牛数不受限制,则会导致“公地的悲剧”,(3)如果这块地成为放牧公地(共有地)

即最终两人的净收益为零,并且牧场被破坏。理由如下:

牧民A 和牧民B 在同一块地放牧,由于公地的蓄草量固定,放牧收益服从报酬递减规律。 图中,AB 线是放牧牛群的平均收益,MR 代表边际收益曲线。OA 线表示放牧每头牛的成本固定。如果整个土地完全由私人排他性占有,那么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MR=MC(即放牧每头牛

,可确定O 是最优化放牧量,但由于每个成员都有同等的放牧权,而从单个成员的角的成本OA )*

度看,增加放牧量有利可图:直到他放牧一头牛的收益等于成本时,公地总的牛群规模达到O ´,竞争性的扩张运动才算停止。O ´是公有产权条件下的均衡放牧量。在此水平上,公有地的平均放牧收益等于平均成本,无人获得任何净收益。而在私人所有权条件下,却可以获得相当于ABC 的租金。可见,公地上的竞争导致了土地租金的流失和过度放牧,这种情况在西方称为“公地的悲剧”。它概括了一切稀有资源在公有产权条件下所面临的过度利用或搭便车问题背后的经典逻辑,即在公有产权条件下,人们缺乏考虑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外部影响的内在激励,导致私人边际成本小于社会边际成本。公有森林的过度砍伐、公海上的过度捕杀、环境污染以及交通拥挤问题都出自同样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