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629中国史之中国近代史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论述题

1. 简述重庆谈判的历史背景及主要内容。

【答案】(1)历史背景

重庆谈判是国内、国际条件共同促成的。

①国内条件

蒋介石假借在政治上争取主动,故意借用谈判时间为发动全面内战做充分的准备。中国共产党为了尽可能争取和平民主,力图通过谈判捍卫人民的利益,并尽量在争取民主的过程中揭露反动派的真面目,教育和争取对美蒋抱有幻想的人们。

②国际条件

扶蒋反共是战后美国对华的基本政策,但慑于世界大战刚结束,因此它采取了一方面援助国民党尽可能使其在中国确立主体地位,另一方面鼓励双方从事协商,尽力避免内战的发生。

(2)主要内容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同周恩来、王若飞由延安飞抵重庆,开始了战后国共两党的谈判。经过40天的谈判,双方于1945年10月10日签订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又称《双十协

,主要内容有: 定》)

①条列了关于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以及政治民主化、召开国民大会、人民自由权、党派合法化、特务机关、释放政治犯、地方自治、军队国家化、解放区地方政府等12个问题。

②在国民党同意和平建国基本方针、承认各党派的平等合法地位,并承诺召开政治协商会议的前提下,中国共产党表示承认蒋介石的领导地位。

③军队国家化和解放区政权问题是双方斗争的焦点,在这两个问题上都没有达成协议。

不久,国民党便撕毁协定,发动了内战。但此次会议表明了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愿望,争取了众多力量对共产党的同情和支持。这是一次影响深远的发展革命统一战线的重要活动。

2. 简述西安事变发生的原因、经过及其结果。

【答案】(1)西安事变发生的原因:

①民族危机日益严重,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妥协政策,引起了国民党内部在抗日问题上的分化。

②国民党中央政府与地方实力派矛盾深化,蒋介石借内战消除异己的策略,引起了东北、西北军的不满。两军领导人张学良、杨虎城等开始与共产党及红军联系,初步奠定了三方团结抗日的政治基础。

③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积极影响,使张杨开始联共抗日。

④全国人民要求抗战的呼声高涨,东北军厌战情绪增加。

(2)西安事变发生的经过:

1936年,民族危机愈发严重,蒋介石仍坚持反共内战。12月初,蒋介石到西安逼迫张学良、杨虎城执行“剿共”政策,进攻红军。张学良在多次劝谏蒋介石改变内战政策无效的情况下,决定联合杨虎城实行“兵谏”,以武力强迫蒋介石改变策略,开始抗日。12月12日,张杨强行扣留蒋介石,并发表通电,说明事变动机完全在于抗日救国。

(3)西安事变发生的解决:

事变发生后,中外各方围绕各自的利益展开了辩论,张杨之间对于事变的解决也有各自不同的看法。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为了避免内战,提出和平解决事变的主张。最后,在蒋介石同意停止“剿共”,转而抗日救国的条件下,事变以和平方式解决,蒋介石被释放。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扭转的关键,中国由此实现了从国内战争到全国抗战的伟大转变。事变的和平解决也为国共两党重新合作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3.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答案】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民族解放的先锋队,在抗日战争中,从政治、军事等方面提出了符合全民族利益、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抗战主张,并且以发挥自己的无限积极性,成为实现政治口号所提出的任务的模范,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

(1)积极倡导建立和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使全国各党各派各界各军团结在抗日的旗帜下。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中国的抗日战争中最大限度地动员了全国的军队和民众,成为全民抗战最有效的组织形式,是打败日本侵略者的决定因素。中国共产党在抗战实践中,不仅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积极倡导者,并且是坚定的维护者。

①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积极倡导者。“九一八事变”后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率先举起抗日的旗帜,与日本共产党联合发表声明,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1935年华北事变后,在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的情况下,提出了停止内战,组织全中国统一的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共同进行抗日救国的政治主张,并且在瓦窑堡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②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有力推动者。中国共产党经历了从反蒋抗战、逼蒋抗战到联蒋抗战的艰难过程,对两党重新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③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模范实践者。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旗,在抗战中与国民党真诚合作,带动了各方面的进步,有力地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

④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定维护者。从抗战一开始,中国共产党就明确提出要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并且依靠这一原则,既妥善处理了国共之间的关系,维护了合作抗日的局面。

(2)坚持和发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把敌后战场变成抗击日军的坚强堡垒。

游击战争在中国抗日战争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抵抗日本侵略者有效和重要的形式。八年抗战的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游击战争,不仅在敌后战场表现出了“很大的威力”,而且

在全国抗日战争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首先,游击战争在敌后的开展,促成了战略相持阶段的提前到来。其次,敌后游击战争把大量的日、伪军拖在敌后战场上,从战略上有力地配合了国民党军正面战场。第三,游击战争变日军后方为前方,极大地破坏了日军“以战养战”的政策。

(3)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努力发挥共产党人的先锋模范作用

①自身建设

抗日战争爆发时,中国共产党已经过16年艰苦卓绝斗争的考验,这时已拥有两个明显的优势:一是初步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这个领导集体已经比较成熟,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独立分析解决中国的具体问题;二是在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战争中锤炼造就出一大批忠诚的、有着丰富革命经验的骨干。这样两个优势,使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形势下,能够以无产阶级特有的坚定性,忠实地代表全国各阶层和各族人民的利益,不仅可以制定出坚持全面抗战的一系列正确政策,而且能够组织起广大的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来贯彻实施,从而使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中流硪柱作用,担当起挽救民族危机的历史重任。

②先锋模范作用

a. 在抗日的武装斗争中,“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多次发表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东北的声明,坚决主张武装抵抗日本侵略者。

b. 积极组织民众参加抗日斗争。中国共产党依靠同人民群众水乳交融的政治优势,在华北、华中、华南广大敌后战场开展灵活机动的敌后游击战争的同时,派出数千名干部深入敌后,在日军摧毁的中国政权的废墟上重新建立起具有新民主主义性质的中国战时政权,更有力地组织动员人民群众,参加到同日军的殊死战斗中。

中国共产党以自身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和团结了全体人民有力地抗击日军,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4. 试简要比较义和团运动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异同点。

【答案】(1)义和团运动和太平天国运动的相同点:

①义和团运动和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两次农民运动,都采用暴力斗争的形式,都对当时的中国产生深远影响。

②义和团运动和太平天国运动都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客观上起了防止中国殖民地化的作用。

③两次农民运动在后期斗争中都暴露出农民阶级的局限性,都是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下失败。

(2)义和团运动和太平天国运动的不同点:

①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鸦片战争以后国内社会阶级矛盾空前激化的背景下;义和团运动则发生在19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背景下。

②太平天国运动的矛头指向主要是清政府,同时也反对殖民者的侵略;义和团运动的主要目标是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有跟清政府合作的意图,只是在遭到镇压时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