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809中国文学之中国当代文学史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北方的河》

【答案】《北方的河》是著名作家张承志的代表作之一。《北方的河》是以主人公“我”的意识流向构成情节的。黄河是“北方的河”的伟大象征和代表,孕育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北方的河”是民族的、历史的、文化的象征物,也暗示着“我”在辽阔的、奔流不息的黄河寻到了“我”的根。小说一经发表,就以其沉郁的抒情风格、强烈的思辨色彩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引起文坛强烈反响。

2. 十七年文学

【答案】十七年文学是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1966年)开始,这一阶段的中国文学,属于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时期。十七年文学的特点主要有:

①歌颂党、领袖、社会主义、人民;

②回忆战争岁月,回忆苦难年代,回忆过去生活;

③和帝国主义、资本主义、旧思想、旧观念作斗争。这个时期的少数作品艺术性并小高,作品也主要体现文以载道的思想,作品风格往往失之于简单,人物呈现程式化倾向。

3. “实验小说”

【答案】“实验小说”是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借鉴西方20世纪文学后在中国出现的小说创作潮流,又称先锋小说。“先锋”作家借助西方20世纪文学所提供的经验,寻求创作题材和艺术方法上的各种可能性。主题上追求对具体现实社会政治问题的超越,艺术上摆脱“写实”方法的拘囿,以追求“本体意味”的形式和“永恒意味”的生存命题,这在当时成为很有诱惑力的目标。这种“本体化”形态的想象,与他们曾经预期的“世界化文学”的想象是致的。代表作家有马原、残雪、余华、格非、苏童等。

4. 高行健

【答案】高行健,法籍华裔剧作家、小说家、翻译家、画家、导演、评论家。祖籍江苏泰州。2000年因其作品的普遍价值,刻骨铭心的洞察力和语言的丰富机智,为中文小说和艺术戏剧开辟了新的道路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著有剧本《绝对信号》《车站》《野人》《彼岸》,小说集《有只鸽子叫红唇儿》,论著《现代小说技巧初探》,译著《秃头歌女》。

二、简答题

5. 结合作品论述路翎在现代心理小说探索方面的得失。

【答案】(1)路翎在现代心理小说探索方面的所得

以路翎1944年发表的《饥饿的郭素娥》为例,其心理小说的核心因素是对人的自由与尊严的维护。路翎的心理描绘与一般心理研究全然不同,前者以人的流动的心理变化为对象,其最大特点是高度活的对话性; 后者则研究人心理的静止规律,再以许多横切面组成人心理的发展线索,是对人心理死的理论整合。

路翎的小说以对人的精神世界包括无意识世界进行开掘为特色,在揭示灵魂的复杂、丰富性方面别具价值。他运用错综的表现人物的心理广度的写法,在掌握大起大落的心理节奏,处理人物心理感应的波澜方面,显现出一种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气质,使得中国的现实主义小说在他手中与世界文学的潮流更接近。路翎对现代心理小说的探索,丰富了新文学的观察视角与表现手法。

(2)路翎在现代心理小说探索方面的所失

路翎在1953至1954年间发表的以朝鲜战争为题材的短篇小说,如《战士的心》《初雪》和《洼地上的“战役”》,都表现了更关心人的心理现实的倾向; 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将现实情景与往日的生活经历、体验加以连接、对比。这些条理化的心理叙述有时显得冗长、缺少变化。

路翎在现代心理小说探索中实践着胡风的理论,用主观精神的“扩张”,“拥入”客观世界,因而使得他的作品主观色调强烈。他对人的理解,某些方面带有现代派的观念,即社会烙印与人性兽性的混合,认为人的本性往往被社会的表象所掩盖,人的生命是痛苦、高贵而孤独的,其晚年小说创作的艺术水准相比较之前大幅下降。

三、论述题

6. 分析和评价当代诗歌中的知识分子写作。

【答案】(1)“知识分子写作”的分析

①“知识分子写作”的命名

1987年,西川、陈东东、欧阳江河参加《诗刊》青春诗会,提出“知识分子写作”,这是知识分子写作最初兴起的时刻。1993年,欧阳江河在《89年后国内诗歌写作:本土气质、中年特征与知识分子身份》,程光炜在《90年代诗歌:另一意义的命名》中对知识分子写作提出明确界定,他以为,知识分子写作意味着写诗者首先是一个有独立见解和立场的知识分子,其次才是一个诗人,诗歌写作必须具有批判精神。

②“知识分子写作”的内涵

在西川、陈东东看来,知识分子写作偏重于“古典主义”,以对抗自发性写作导致的诗歌泛滥和对诗歌品质的损耗:而欧阳江河以为,诗歌写作具有工作和专业的性质,诗人的身份是边缘性的; 土家新以为,知识分子写作是一种承担的诗学,它强调了诗歌文化参与意识与美学批判精神。

(2)对“知识分子写作”的评价

①“知识分子写作”的可取之处

90年代知识分子写作的兴起,是试图在世俗化的时代重新确立诗歌存在的根据。90年代,特别是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市场经济大规模铺开,一个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时代正汹涌而来,诗歌边缘化的状况令人担忧,如何在一个“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重新获得诗歌创作的动力,如何赋予世俗化的日常生活以深度,这是90年代的诗人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因而,知识分子写作,如同与之相对立的“民间写作”一样,都是对时代状况的呼应。知识分子写作试图在文本与现实,在知识与经验之间建立有效的联系,也试图将西方现代主义诗歌传统嫁接到中国本土,从而使诗歌有效地对自身的合法性进行自我证明,这样的努力是值得认可的。

②对“知识分子写作”的质疑

当诗人标榜自己首先是一个知识分子的时候,让人不得不怀疑,诗歌的本体究竟何在,如果知识分子与诗人共享的是同一精神,并且必须在诗歌中体现它,那么,诗歌作为词语的艺术在本质上又如何区别于知识分子的知识生产呢? 知识分子写作的提倡者并没有澄清这些问题,因而,其作为严格意义的流派是不存在的。

7. 结合具体作品,论述近几年“底层写作”的成绩与缺失。

【答案】“底层写作”源起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主要体现了创作主体对现实生活的密切跟踪,对弱势群体的体恤和关怀,尤其是对转型后的中国社会结构形态及其精神走向给予了自觉的思考。底层写作切入中国社会群体的生存现状,延续了“五四”以来新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立体地多层面地探寻与挖掘大时代背景下各式人物的生存、生活与生命,又以其关注弱势群体的人性光芒,对生命人生的深刻揭示而日益受到关注。

(1)当前底层小说取得的艺术成就

底层小说的出现是文学对商品社会多阶层现象的认识和审美的把握,对今天特定时代有其深远的意义。底层文学在西方文学史上自文艺复兴以来一直是受到关注的一个焦点。在新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被提出来,这是对“五四”之后倡导的“为人生”文学和关注“被损害者与被侮辱者”小说传统的继承与发扬。

①叙事角度的转变

近期反映底层生活的小说己不再把描写对象当作客观化的存在物,不是站在之外、之旁、之对立面,而是进入到它里面,体悟生活本身的意义和价值。这一转变标志着作家对用文学探讨本质产生了厌倦,开始了对文学神圣感和使命感的剥离,这一现象的出现源于现象学在理论上对作家的引导,同时也是中国的现状、读者的需要及作家对自身地位的体认和对文学追求的改变。

②叙事顺序的安排

底层生活小说的作家大多有相似的特点:作家无论用哪种人称叙事,大都倾向于叙事者对事件的介入,甚至于实实在在扮演一个角色,使读者在阅读时就像在体验这个故事,体验这种生活。

③叙述内容的表达

底层生活小说讲述的是老百姓的故事,展现出现代生活本身的平淡和复杂。在内容的表达上常常以真实的细节吸引读者,细节又常常因为语言的魅力而创造出幽默、讽刺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