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吉林财经大学思想政治教育80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题库

  摘要

一、辨析题

1. 德国哲学家康德提出过“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的观点,可见,人们是可以创造发明规律的。

【答案】该说法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1)唯物辩证法的规律范畴,揭示的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是客观的。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相反,人的意识活动要受规律的支配。不管人们是否认识到、承认不承认,它都客观存在着,并以一定的方式起作用。规律的客观性表明,人们不能藐视规律,更不能创造发明或消灭规律,人们只能认识、利用规律,人们可以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使事物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3)康德的“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观点认为自然规律是人为规定、创造的,这是唯心主义的规律观,它否认了规律的客观性,因而是错误的。

2. 实践是人的存在力式。

【答案】该说法正确。具体分析如下:

(1)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作为实践主体的人是社会的人,劳动实践不仅创造了人,而且形成了人类特有的本质。只有在实践基础上,人类的本质力量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和确证。

(2)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首先是作为人的存在方式而被确立起来,是人的存在的现实表征和确证。实践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直观和确证。

①实践的动机包含着人对自然限制的突破和超越。实践观念作为客体尺度与主体尺度的观念层面上的有机统一,它不仅体现着来自对象世界的他律性规定,即“不能做什么”的客观限制,而且同时体现着来自主体自身的自律性规定,即“应当做什么”的价值取向。_者的内在契合才决定了人们的当下选择,即“必须做什么”。但是,只有主体尺度的规定才真正显示出属人的特质实践结果中所包含的那些无法被归结和还原为客观必然性和自在世界的“剩余”规定,最终只能来自主体的价值尺度。

②实践的过程及其产物使人的本质力量以直观的方式得以显现。

(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真理是主观符合客观的认识。要判定主观是否符合客观,就必须对主观和客观进行比较,这也就是说,作为真理的标准,必须具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结起来的特点。在人的主观认识范围内不可能找到真理的标准,我们不能用主观检验主观,用认识检验认识。客观事物本身也不可能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因为客观事物也不能把主观认识和其自身加以对照。实践是精神见之于物质,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实践除具有普遍性的优点外,还具有直接现实性的优点。实践是人们实现某种主观目的的活动,它是人的生命之根和立命之本。从人与动物的区别看,“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联系、社会本质”,

从而使自己成为“社会存在物”。实践构成了人类的特殊生命形式,即构成人类的存在形式。

3. 在知识经济时代,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获得。

【答案】该说法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1)商品生产过程是各种生产要素结合在一起发挥作用的过程,各种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是不同的。

①就商品使用价值的生产而言,土地、材料、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是商品使用价值的物质要素,与劳动者的具体劳动一起,共同构成了使用价值的源泉。但就商品价值的创造而言,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

②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唯一源泉,离开了人的劳动,价值增长就不可能实现,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这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

(2)在信息经济社会中,知识转化为生产力,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给人类的生产带来极大的方便。在这一时代,知识和技术甚至成为首要的生产力。但价值的增长源泉仍是劳动,而不是知识。

①知识本身是劳动的产物,知识中凝结大量抽象劳动,价值的增长是知识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的结果。

②知识的运用传输处理,以及知识向生产力的转化都离不开人的劳动,价值增值是通过劳动实现的。

③知识不创造价值,因为它本身的价值也必须通过生产者的具体劳动才能转移到新产品中去,成为商品价值的一个构成部分。

(3)此观点的错误在于,没有认清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来源。

4. 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目的。

【答案】这种说法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社会主义的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卞义的生命。

(1)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概括,一方面强调必须集中力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指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和目的。它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①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概括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十分明显和突出的特点。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地位,是邓小平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内在统一的基础上认识社会主义的一个创造,也是他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这个具有更高概括性范畴的重要原因。

②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突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的目标。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邓小平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的结合。实现共同富裕,是走向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所必经的阶段。

(2)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它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

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①社会主义民主首先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从国体上说,社会主义民主首先表明了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阶级性质,即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享有最高的民主权利,并对少数剥削者实行专政。从政体上说,社会主义民主表明,社会主义国家采取民主共和国的形式。劳动人民真正享有管理国家的最高权力。

②社会主义民主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归根结底是由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并为其服务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民主是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的手段。但是,社会主义民主作为一种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同时也是人民革命长期奋斗和追求的目的。社会卞义民主不仅是广泛的,而且是实实在在的,它的原则和实践是一致的。因而,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最高类型的民主,具有资本主义民主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5. “人们不断创造自然规律,但社会历史是由人创造的,因此社会规律是可以创造和消灭的”。

请阐述对上述文字的看法。

【答案】该说法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1)规律揭示的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事物的本质的联系,任何规律都是事物的内在根据和本质联系: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任何规律都是事物必定如此、确定不移的趋势: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任何规律都是同类现象背后的共性和稳定联系。

(2)自然与社会都具有客观物质性,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在社会规律中既存在着客观制约主观的关系,又存在着主观制约客观的关系。。社会规律是规律的一种,只能被认识和利用,绝不能被创造,更不能被消灭。客观性是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根本特性:第一,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 第二,人不能任意改变、创造或消灭自然规律。

(3)人们不能创造自然规律,也不能创造和消灭社会规律,但是人们可以认识客观规律,用以指导社会实践,违背规律必然会受到自然界和社会的惩罚。规律的客观性表明,人们不能藐视规律,更不能创造发明或消灭规律,人们只能认识、利用规律,人们可以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使事物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6. 错误的认识也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答案】这种说法是正确的。主要理由如下:

(1)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

(2)无论是正确的认识还是错误的认识都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正确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正确反映,而错误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歪曲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