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风伯、雨师是中国古代国家祀典中规定的两个祭祀神祇,其前身是风师、雨师,最早出现在《周礼·大宗伯》中,属于天神之列。中华礼仪之邦,历代礼制建设最为重要,礼分吉、嘉、军、宾、凶五礼,其中以吉礼为首。吉礼就是国家祭祀,国家祭祀根据祭祀对象不同又分为三类:祀天神、祭地祇、享人鬼。风伯、雨师就是天神祭祀中的重要内容,此二者地位相同,规格相类,历来祭祀中都是共同出现。从周朝到清朝,虽然历朝历代国家祀典中的祭祀对象不断变化增减,但是风伯、雨师的祭祀一直没有废弃。伴随着朝代更迭、文化变迁,国家祀典不断变化发展。风伯、雨师祭祀在周朝出现后,也是历经变化发展,最终到隋唐时期才形成了完善的祭祀仪式,并对后世国家祭祀和民间祭祀产生了深远影响。
国家祭祀礼仪的研究,虽早已受到学者们的关注,研究结果较多。但都是总体性的研究,对于风伯、雨师祭祀发展变化的专门研究很少。因此本文以时代为线索,尝试通过对古代国家祀典中“风伯、雨师” 的祭祀演变的研究,来把握古代“风伯、雨师”祭祀的变化脉络,探讨“风伯”、“雨师”祭祀从产生、发展到定型的轨迹。
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先秦——多元的风雨神祇祭祀。此部分主要研究和总结从商代到秦朝统一中国建立中央集权王朝之前,中华大地上不同区域不同族群各具特色的风雨神祇祭祀现象。总结出“风伯、雨师”祭祀文化的多源头特点。
第二部分:秦汉——风伯、雨师祭祀的整合时期。此部分主要总结和研究在秦汉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后,中央政府开始对各种祭祀礼仪开始规范和统一。在这个背景下,风雨神祇祭祀在整合的过程中日趋规范,成为古代礼仪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周人创立的“风师、雨师”也演变成“风伯、雨师”。影响中国自然神崇拜文化和祭祀文化两千多年的“风伯、雨师”祭祀正式形成。
第三部分:魏晋南北朝时期——风伯、雨师祭祀的混乱时期。此部分主要总结在这个政治混乱的大分裂时代,风伯雨师祭祀在新的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混乱特点。
第四部分:隋唐时期——风伯、雨师祭祀的定型及变化。此部分主要总结和研究隋唐时期风伯、雨师祭祀的变化和调整乃至定型。随着新的大一统帝国的建立,祭祀礼制也开始大规模重建。隋唐时期,风伯、雨师祭祀最终完善定型,在定型过程中作为国家祀典的风伯、雨师祭祀极力向《周礼》中的精神靠拢,各个祭祀环节都有了详细的规范。风伯、雨师的国家祭祀从此定型。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